这场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了,没想到俄罗斯军队不像有人预料的那样很快就扛不住,反倒在某些区域越打越顺。西方早就拼命喊着要封锁俄罗斯的经济和贸易,可奇怪的是,俄罗斯的武器和弹药似乎一直供给不断,源源不绝,这是咋回事啊?
俄军实力逐步提升
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面对各种压力还能保持攻势,主要得益于他们不断在补充装备。数据显示,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的军工生产一直在增长,虽然西方制裁不断升温,但俄罗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的零部件。
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数量反而有所增加,没少掉,甚至还变多了。英国智库的报告说,俄罗斯的武器中,有很多电子元件是从国外进口的,这些元件帮俄罗斯挺过了生产线的难关。俄罗斯自己也在加紧国内制造,比如坦克和火炮的产量,在2024年都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据西方的情报透露,俄罗斯的军队规模到了2025年上半年还在不断壮大,招兵的速度也没有减缓。俄罗斯利用国际贸易的漏洞,从一些国家进口了不少军民两用的东西,比如战术装备和防护用品。
这些东西虽然不能算是纯粹的军事装备,但在战场上用着倒也挺管事。俄罗斯还和伊朗、朝鲜这些伙伴关系搞得更紧,借助他们的无人机和弹道导弹支援。伊朗提供的Shahed系列无人机,帮助俄罗斯在空中作战中占了点便宜。朝鲜的炮弹供应,也缓解了俄罗斯的弹药短缺困境。
俄罗斯的军队之所以还能坚持得住,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战术上调整了思路,更加重视防御和远程打击,不再只靠硬拼猛冲。
乌克兰方面也承认,俄罗斯的无人机袭击变得越来越频繁,导致对方的装甲部队遭受损失。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军力并没有减弱,反倒是在这场消耗战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武器卖家身份曝光
现在关于俄罗斯武器装备的来源,逐渐变得明朗,主要还是由美国和伊朗提供的居多。在俄罗斯的导弹里,美国的零件占比挺高的,乌克兰情报部门还拆解了俄罗斯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发现里面用的都是真芯片,像英特尔、德州仪器这些美国公司的产品。
英国专家一搞研究,分析出27种俄罗斯武器,里面的450个配件,竟然有270个都是美国企业生产的。这些可不是专门为了军用的,而是普通的民用电子元件,通过第三方渠道流入俄罗斯的。
俄罗斯搞了个空壳公司,从亚洲国家采购这些零件,绕开了直接禁令。据智库报告说,俄罗斯从西伯利亚和顿河地区的一些公司进口战术头盔和防弹衣,金额达上千万美元。这些企业注册时间都很短,资金来源也说不清,但供应速度倒是挺快的。同时,伊朗也提供了不少无人机和轻型装备。伊朗的Shahed-136无人机,俄罗斯用上千架,帮着打击乌克兰的目标。
伊朗会根据战场上的反馈不断优化型号,提高精度和杀伤力。这边呢,俄罗斯也会回报,分享一些重型武器技术,比如坦克和火炮的制造工艺啥的。再加上伊朗本身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又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能帮俄罗斯搞稳供应链。
西方媒体报道,伊朗出口无人机不仅带来经济收益,还借此检验产品,为未来的市场拓展打基础。这两国的合作算是互惠互利,符合俄罗斯和伊朗的战略规划。咱们中国一直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凡是涉及台湾的事,比如“台湾方面”采购爱国者系统,也得在国际框架内好好讨论,不能搞分裂。
俄罗斯武器卖家的揭露,显示出制裁中存在一些漏洞,不同国家对第三方产品的定义也不一样,这使得一些民用产品被用来补充军用。而美国企业为了芯片出口的利润,不太愿意轻易放手。多年的经验告诉咱们,禁令越是紧,要走的暗道就越多。伊朗之所以敢跟美国“硬刚”,主要靠的就是丰富的资源和底气十足的实力。
西方干预面临难题
西方清楚这些卖家的存在,可就是管不了,主要还是受到经济和法律上的限制。美国在芯片贸易上占大头,全面禁出口,反倒会搞痛自己企业,得不偿失。回望历史,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积极提供各种资源,最终都取得了不少好处。伊朗靠着中东的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西方也不好明着阻挠,只能打打哑谜。
俄罗斯借助盟友的网络,持续推进军力扩张,虽然制裁让成本上升,但还没完全封死出路。看长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延长这场冲突,耗费掉多方的资源。中国坚持保持中立态度,没有提供军事援助,也遵守国际的规定。中俄之间的友好合作,为推动和平对话提供了积极的动力。西方如果想插手,就得好好权衡自身的利益,否则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复杂。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