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美国飞船返地球完好无损,我国神舟却烧得焦黑,梦舟呢

2025年6月29日,任务代号NS-33的蓝色起源第13次亚轨道载人飞行成功”,新谢泼德飞船将6名乘客送上了太空边缘——105公里的卡门线以上——随后平稳返回地面。

发射、失重、再入、降落,一气呵成!更令人注目的是:飞船返回地面后,外壳几乎完好无损,洁白如新。

很多网友在网上发表评论:“为啥蓝色起源的飞船回来一点烧焦痕迹都没有,而中国神舟飞船、嫦娥返回器都烧得黑不溜秋,是不是我们的技术不如美国?”

这样的问题迅速引爆网络,甚至演化成“中美航天技术差距”的话题争论。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中国的返回舱“烧焦”的外壳,真是“技术落后”吗?我们不妨从这次NS-33任务本身说起。

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New Shepard)飞船,是一款专为亚轨道商业载人飞行设计的系统,是标准的“太空游”产品。

所谓亚轨道飞行,指的是飞行器垂直上升到超过卡门线的太空边缘,但并不进入轨道——即不会围绕地球飞行,而是短暂停留数分钟后,靠弹道轨迹自由落体返回地面。

NS-33这次任务即如此。飞船在升空两分钟后,助推器与乘员舱分离,后者继续爬升至约105公里高度(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乘客在短短三分钟内体验失重状态,并透过大窗户观赏地球曲率。

整个飞行过程持续不超过15分钟,随后飞船开始自由下落,通过伞降和反推气垫系统实现软着陆。

由于飞船再入速度较低,并未达到绕地飞行所需的“第一宇宙速度”——每秒约7.9公里,所以承载的热流载荷极小,因此并不会经历强烈的气动加热。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返回舱外观几乎没有变化,依然光洁如初。

但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它“更先进”。

实际上,它和神舟、载人龙飞船、联盟号等执行轨道飞行任务的飞船,根本就不在同一技术层级。

进入地球轨道的飞船,通常会在轨运行多天乃至数月,任务包括与空间站对接、长期驻留、科学实验,返回时还要经历从高速再入大气层、黑障区通信中断、高热烧蚀到复杂伞降与反推着陆等全过程。

这种任务的挑战性,是亚轨道“跳一下”的飞行无法比拟的。

神舟飞船、载人龙飞船等,在返回地球时会以超过7公里每秒的高速冲入大气层,迎面空气在剧烈压缩下形成等离子体鞘层,使飞船外表温度骤升至1000°C以上。

为了应对这种极端热环境,飞船外部必须覆盖烧蚀材料,如蜂窝状热防护系统,靠自身融化、升华带走热量,保护舱内航天员安全。

由于这些材料在完成使命之后,其本身也被彻底“燃尽”,因此在降落时,飞船底部通常呈现出一侧“黑不溜秋、面目全非”的模样。

这种外观,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飞行成功与安全保障的“勋章”。

不仅中国,美国NASA的“阿波罗”飞船、“猎户座”飞船,SpaceX的“载人龙”,俄罗斯的“联盟号”返回舱,无一不是以烧黑外壳回家。真正意义上的轨道飞行,无法回避这一物理规律。

而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虽然在商业太空旅游的赛道上做出了成绩,但技术本质上仍处于“临门一脚”的阶段——踏入太空门槛,却并未走入真正的轨道领域。

因为飞得不够快、时间不够长、没有进入轨道,换句话说,蓝色起源“干净”的舱体,恰恰说明它“未曾真正入轨”。

当然,虽然如今的载人返回舱大多“黑不溜秋”,但未来的新型飞船或许将彻底解决这一困扰,比如:我国最新亮相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

“梦舟”飞船是中国航天面向未来月球探测、深空探索任务打造的新型飞行器,它不仅技术指标大幅跃升,还将解决一个被热议多年的问题:能不能不再黑不溜秋地回来!

神舟飞船返回将经历五个关键阶段:制动减速、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伞降以及缓冲着陆。相比神舟系列,梦舟飞船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它采用了全新的“再入控制技术”与“先进防热材料”体系。

在热防护方面,梦舟不再仅依赖烧蚀型材料,而是引入了可重复使用型隔热层,这意味着其外表将在多次任务后依然保持较好状态,有望实现“干净归来”。

此外,梦舟飞船具备更加先进的姿态控制能力,可以在再入大气层时实现更精细的俯仰调整,控制再入角度与速度,进一步降低气动热载荷。

简而言之:它不靠硬扛高温,而是靠“聪明的飞行”减小热流冲击,从而减少烧蚀,优雅降落。

这也标志着中国载人飞行正在迈向可重复使用、柔性控制、轻量化热防护的新阶段,不再是“用一次就烧光”,而是“轻装上阵、多次飞行”。

梦舟飞船不仅设计目标瞄准近地轨道,还具备月球及更远深空任务能力,未来将承担中国探月三期载人任务、空间站人员轮换、货运返回等多重任务,堪称是“面向深空的太空卡车”。

这也意味着,当它从月球轨道重返地球,面对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11.2公里/秒)所带来的极端高温时,依旧能够安全、优雅地穿越火海而归。

而那时候,它或许就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既去得远,又回来不黑”的载人飞船。

所以,那些将“烧黑”视为落后的言论,恰恰忽略了一个简单但关键的物理事实:热量是实实在在的,速度越快、任务越复杂,飞船所承受的热环境就越极端。

而未来的梦舟飞船,将挑战这个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