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和他的两个闺女,还有秘书田家英一家人,一块儿去了北戴河处理工作。那时候,毛主席心情特别好,每次忙完工作,他都会出去走走,到河边、海边透透气;有空的时候,他还爱晒晒太阳,整个人看起来特别自在舒服。
田家英同志当秘书那会儿,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都有6个年头了。对田家英来说,毛主席不光是头儿,更是他的指路人,他心里头对毛主席那叫一个尊敬。
但作为田家英的小孩,4岁的曾立和曾自对毛主席还不太了解,她们不仅不怕,反而还逗起了毛主席玩。
这天,毛主席在沙滩上享受着阳光,结果一不小心就在躺椅上睡着了,拖鞋随便丢在了旁边。曾立和曾自两个人看到有个老人家在睡觉,心生一计,想开个玩笑。他俩也没多想,一人拎起一只拖鞋,然后就悄悄溜走了。
没过多久,毛主席被工作人员轻轻唤醒,一睁眼,发现自己脚边的拖鞋不知何时没了踪影!田家英作为秘书,心里头那个急啊,一扭头,却瞧见自家孩子正捂着嘴巴,在一旁咯咯直乐,这下田家英心里头算是明白了是咋回事了。
田家英正要开口责备孩子,毛主席却抢先站了起来,走到俩孩子旁边。他接着说的几句话,不光巧妙地缓解了当时的难堪,还让孩子俩心甘情愿地去把鞋子找了回来。
毛主席到底会说些什么样的话呢?田家英和毛主席是怎么认识的?在跟毛主席相处的日子里,田家英和主席之间发生过哪些好玩的事情?
【青年才俊田家英】
大家心里都明白,毛主席那文学功底可不是盖的,但就算是他,读完那篇文章后也是连连称赞,激动得不行!那文章写得真是老练,笔力雄健,里面的观点犀利得很,用历史故事来暗指当下,绝对是一篇难得佳作!
毛主席看完后特别兴奋,给出了非常高的赞扬,同时对写出这篇文章的田家英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吩咐自己的秘书胡乔木,务必找到这位田家英。
之前,毛主席心里琢磨着,田家英文章写得那么好,想必是学问深厚,要么是个老资历的文化人,岁数估摸着也不小。可等田家英到了延安,毛主席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他是个难得一见的有为之青年。
曾正昌是四川成都人,1922年出生,他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叫田家英,这其实是他的笔名。
他家经济条件挺差的,老爸开了个小药房,要养活家里六个娃。可不幸的是,田家英三岁那年,老爸就走了,之后家里的大小事就全靠老妈一个人撑着。
妈妈为了让田家英有出息,从小就亲自送他去学校,一路上总叮嘱他,得好好把握读书的机会,以后让全家都过上好日子。
田家英把妈妈的话记在心里,没让妈妈失望。他记性特别好,《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他都背得滚瓜烂熟,真的是书读得多,记得也牢。
田家英本来还打算继续念书,但九岁那年,他妈妈因为生病走了。他哥和他嫂子对他特别差,根本不让他去上学,硬是把他塞到了一家药房做学徒,赚的钱还得全交给家里。
幸好我爸有个好朋友,特别欣赏田家英,他家书特别多,因此我爸的那位朋友老给田家英送书看。
田家英才十岁那会儿,就已经啃起了鲁迅、胡适他们的大作,还有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他明白书来之不易,所以每次都抓紧时间读,而且记性特别好,记得清清楚楚。
他13岁那年,自己动手写了副对联:“走遍所有路,读遍世上书”。而且,他还把司马光写的那本《资治通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文学水平相当高。
田家英写的文章,把自个儿的想法都说了出来,同时还折射出社会的状况。他写得那叫一个顺畅,想法多,看得也远,因此在社会上赢得了不少好评。
田家英靠写稿子赚的钱来交学费,他自力更生,不跟哥哥嫂嫂一家靠在一起了。在学校那会儿,他读了好多西方的书,思想觉悟提高了不少!
他刚上初一没多久,学校就把他给撵走了。问题不在于他学习跟不上,而是因为那时候日本人打进来了。他跑到街上参加游行,喊着让国民政府团结起来抗日,别再打内战。结果,这一喊,把自己喊进了牢里。
出狱后,学校直接就把他踢出局了,不敢再用他。那时候的田家英,穷得叮当响,只能靠着写点稿子赚点外快来维持生计。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把钱都抠出来买书读书了,大家伙儿都叫他“书迷”。
田家英特别爱读书,这喜爱简直没法说。在民国那会儿,他把大名鼎鼎的作家作品都翻了个遍,国外的经典名著也没少读,更不用说咱们中国的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些宝贝书籍了。
很多次,他在图书馆看书看到让工作人员都头疼,每次都得被人家赶出去。要不,他就跑到大马路上蹲下,一头扎进书的世界里,谁也叫不动他。
田家英特别爱读书这事儿,引起了不少组织领导人的,赵世炎的妻子夏之栩就是其中一个。她特别看好田家英,还使劲儿推荐他。就这样,田家英16岁那年,背着本《康熙字典》,从四川一路走到了延安,踏上了他的革命道路。
【爱书爱字不爱名】
田家英一路北上,行程超过七千公里,途经重庆、武汉、西安等多个地方。这一路,他深入了解了普通百姓最本真的生活面貌。
他一路上心里头想了很多,文学创作的念头就像开了闸的水,哗哗地往外流。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所以19岁那年,他就去了陕北公学当上了讲师,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小教员”。
他去了陕北那边,一点都没觉得自己有啥了不起的,反而是一个劲儿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就因为他特别用工读书,最后才被毛主席给看中了。
毛主席读过他的文章,那是连连夸奖,对他特别满意。之后,毛主席经常找田家英来,让他帮忙起草中央的重要决策、文章这些。田家英每次任务都完成得特别出色,他写的文章干净利落,一点不啰嗦,每次都是直截了当,毛主席对他非常满意。
1946年的时候,毛主席安排田家英去给毛岸英当老师。虽说毛岸英和田家英年纪相仿,同岁出生,但毛岸英对这位老师特别敬重,真心实意地接受田家英的指导和教育。
到了1948年,毛主席特别看重人才,就决定让田家英来给自己当秘书。从那以后,田家英就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帮他处理工作。
田家英要当毛主席的秘书了,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还带着点儿紧张。他以前压根儿不知道毛主席是个啥样的人,所以就跑去问了自己的老前辈胡乔木。
胡乔木对他说:“想给毛主席当好秘书,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得深入研读毛主席的书,把毛泽东思想琢磨透。”
田家英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他以前就读过很多毛主席的文章,心里特别佩服,所以就算路途遥远,他也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延安。
现在有机会在毛主席身边干活,他肯定不会放过。从那时起,他天天钻研毛主席的书,日子久了,毛主席文章里的每一句话,甚至在哪一页,他都能随口说出来。
所以,田家英后来变成了最能领会毛主席心意的那位秘书。毛主席身边换过不少秘书,但要说到真正理解主席的,田家英绝对是头一个。
田家英还有个让毛主席特别欣赏的地方,那就是记性特别好。他爱读古代的文章,像《过秦论》、《阿房宫赋》这些,他都能倒背如流,更别说李白、杜甫那些诗词了,全都记在脑子里。
毛主席特别爱看书和写诗,他常和田家英凑一块儿,俩人聊起古代那些文人学士的高尚情操和雅致兴趣,还从他们的诗句里找创作的点子,这些诗句就成了他们写作的好帮手。
田家英特别佩服毛主席,不光是想法上,写诗这块儿更是让他打心底里佩服。毛主席写的诗,那气势、那画面,都让田家英觉得太牛了。而且,对很多文章的理解,毛主席也远超田家英的想象。
因此,田家英始终把毛主席当作自己的导师,能跟在这样一位导师身旁,那肯定学到了不少好东西!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毛主席搬进了中南海办公,田家英就得常陪着毛主席在这儿来回走动。
进了中南海,田家英一眼就瞅见,书架上稀稀拉拉地摆着不到二十本书。他心里清楚,毛主席那可是出了名的爱书之人,这书架上光秃秃的像什么话呢?
打那以后,田家英就自己掏钱来买书。每到周末,他都会出现在北京各个书店、书摊前,瘦高的个子,眼镜架在鼻梁上,像个文弱书生。他一本本仔细挑,每拿起一本书,都得先翻上几页,看过之后才决定是否给毛主席带去。
他们俩经常一块儿聊天交流,互相帮助,慢慢就成了铁哥们。很多次,毛主席要找田家英,首先想到的不是往他家打电话,而是直接打给北京的各大书店,让书店的人帮忙把田家英叫回来。
田家英一直到离世前,他亲手建的那个小图书室已经收藏了上万册书籍,并且他还很周到地为主席把这些书都做了标记。
有次,江青到田家英家里探访,结果大吃一惊,他家那叫一个简陋,原来他把钱都砸在买书上了,压根没余钱打理家里。
田家英自己说过,他就像是:“在京城待了十年的一个书生,喜欢书和文字,却不太在意名声。”
毛主席曾经这样赞扬田家英:“田家英走了以后,得给他立个碑,碑上就刻‘爱书人之墓’!”这足以看出田家英对读书是多么痴迷!
【孩子捉弄毛主席】
1954年那会儿,田家英家有两个四岁大的小宝贝,他们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就一块儿去了河北的北戴河,那边既能度假也能办公。
北戴河的气候比北京好多了,那儿比北京的办公室凉快不少。而且啊,新中国的好多重大决定,都是在北戴河做出来的。
1954年,毛主席头一回来到北戴河,他来了后就住进了“章公馆”。这“章公馆”可不是一般的房子,它以前可是张学良住过的地方。正因为这个,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叫它“章公馆”。
田家英身为秘书,也就住在了这儿,整天跟在毛主席屁股后面处理事务。
毛主席办公累了时,就爱去河边走走,瞅瞅大海的广阔无垠,这样一来,心里头可舒畅多了。
这天中午,毛主席在沙滩的躺椅上闭目养神,碰巧曾自和曾立也在那片海滩上嬉戏。田家英呢,因为工作的事儿没跟来,所以这俩小家伙一看周围没了大人的管束,立马就开始捣鼓起他们的鬼点子来了。
他们瞅准了正在休息的毛主席,两个人轻手轻脚地靠近,随后就把毛主席的拖鞋悄悄拿走了。
毛主席睡得正香,压根没发现自己拖鞋没了。俩孩子觉得光拿走拖鞋没啥意思,还怕被大人逮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毛主席的拖鞋埋到了沙子里。
没多久,田家英和几个同事回到了海边,他们得去请毛主席处理点工作上的事儿。毛主席慢悠悠地睁开眼,刚打算坐起来,就瞅见脚边的拖鞋没了踪影。
大家伙儿一瞧,毛主席的拖鞋咋不见了?连忙到处翻找,而毛主席呢,悠哉地坐在躺椅上,往后一瞥,瞅见俩孩子老是往边儿上躲。他心里头啊,这时候已经明镜似的,有数了。
田家英找了好一会儿,回来跟毛主席说:“您的拖鞋,我没找着。”
毛主席听完之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招手叫过两个孩子,问道:“你俩瞧见我的拖鞋跑哪儿去了没?”
小孩们一听这话,嗖的一下躲到了田家英背后,憋着笑直哆嗦。田家英心里顿时明白了,准是这两个小家伙,淘气得很,把主席的鞋子给悄悄拿跑了!
田家英气呼呼地喊:“你俩小家伙,胆子真大,毛主席的拖鞋都敢摸,今天非得好好教训你们一顿不可!”
田家英正要动手,毛主席赶紧拦住了他。他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两个孩子的头,笑着说:“你家这两个小家伙是想让我多享受会儿阳光,你就别责怪他们啦!”
孩子们一听,立刻就觉得毛主席特别亲切,好感油然而生,都跑过去抱住他的腿。接着,毛主席笑眯眯地问:“你们两个小家伙,我晒太阳也晒够了,我的鞋子是不是可以给我拿来了呀?”
俩孩子二话不说,立马就把毛主席的拖鞋给刨了出来,递给了毛主席。田家英一看,火气立马就消了。大伙儿见状,全都乐呵起来,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声笑语。
曾立晚年时常常回想起那个场景,她讲道:“真没料到,画像里那位威严的领袖,竟然如此亲切地站在我旁边,跟我聊起了天!”
从那以后,毛主席就记住了这两个小家伙,之后常常找他们聊天。曾自和曾立,一直到老年,都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和毛主席共度的那些时光。
【最不舍的秘书】
1958年,毛主席提出让大家去农村锻炼,干部也要下去体验生活。田家英这人挺能干,不少地方都想要他。于是,不少人就跟毛主席提议:“能不能把田家英安排到我们这边来工作呢?”
毛主席和田家英已经共事十年,两人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情谊。当地方同志们提出关于田家英的议题时,毛主席直接明了地说:“田家英我留定了,这事儿上,理论跟实际情况就是合不上!”
毛主席不仅没让田家英下乡,反而让他住进了中南海的永福堂。那个地方,原本是彭德怀彭老总的住处,彭老总离开后,田家英这位秘书就搬了进去。
进了永福堂,田家英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就频繁多了,他俩老能碰上面。因为毛主席经常工作到很晚,田家英呢,为了跟上毛主席的节奏,也陪着一起熬夜工作。
冬天里的一个晚上,田家英正准备躺下睡觉,突然毛主席的警卫员就来了。说是毛主席碰上个难题,想让田家英帮忙找找“雪覆盖着山里的隐士沉睡,月光照着林中的美人现身”这两句话是哪首诗里的。毛主席琢磨了好久,就是想不起这句诗的来源。
田家英记性特别好,一下子就想到了明朝的高启,那两句诗正是他写的《梅花》诗里的一句。瞅着眼前这寒冷的冬天,田家英心里就明白了,准是毛主席有了诗兴,想要吟诗一首。
他赶紧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给毛主席送了过去。第二天,他们俩又凑在一起商量。就是因为他们俩配合得特别好,毛主席才能写出那么多广为人知的诗词。
这一年,田家英的姑娘曾立走进了中南海里的图书馆,翻看毛主席的那些藏书。
结果在图书馆里头,发现有个男的正在那儿看书呢。曾立挺纳闷,就问他:“哥们儿,你是谁啊?咋跑这儿来看书了?”
那男的直接说了:“我姓毛,为啥不能在这儿看呢?”
接着曾立开口道:“不成,我难以接受,我得去跟毛爷爷说一声!”话音未落,她便急匆匆地往外跑,恰巧撞上了毛主席的卫兵。
警卫员意外地和那名男子聊上了,后来曾立才知道,那个人其实是毛主席的侄子毛远新。打那以后,她和毛远新就经常一块儿玩。
毛远新给曾立细说了物理知识,在曾立眼里,他就是个大学问家。后来,曾立每次见到毛主席,都会时不时说起这事儿。
一听说后辈们相处融洽,再加上曾立那股子纯真劲儿,毛主席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和后辈们在一起,对他来说,那可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儿。
有句老话讲,“路再长也有尽头,送行的人总得止步”。就这样,毛主席跟田家英一家道了别。到了1966年,田家英在家中离世,当时他才44岁,真是让人可惜啊!
回顾毛主席和田家英的交往,不难看出,他们之间充满了相互的尊重和学习的精神,不过田家英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尤为深厚。
毛主席对待年轻人,总是温柔以待,给人感觉特别暖心。正因为这样,他的笑容才显得格外和蔼可亲,哪怕时至今日,每当人们看到,都会觉得心里充满了力量!
他对中国的年轻一代寄予厚望,那满脸慈爱的神情,真叫人难以忘怀!时至今日,我们心里还念着那位和蔼可亲的毛主席,特别是他和田家英一家之间的趣事,更是让人觉得心头一暖,成了后代常常提起、乐于分享的故事。
最后,咱们也得向田家英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还有,更要向毛主席表达我们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