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美国四星上将,在内部备忘录里写下“我的直觉告诉我,2025年将开战”这种话?这可不是什么酒后胡言,这是美国空军上将迈克·米尼汉亲手敲下的文字,他还命令手下士兵练习“瞄准头部射击”。这封信就像一颗炸雷,把五角大楼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赤裸裸地扔在了全世界面前。
这股恐惧,首先来自悬在头顶的一把剑,一把几乎无法躲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想象一下,一艘造价超过百亿美金,搭载着几千名官兵的航空母舰,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突然之间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活靶子”。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美军自己用超级计算机推演了无数遍后,得出的一个让他们脊背发凉的结果。
罪魁祸首,就是那个被我们戏称为“东风快递”的系列。尤其是东风-17和鹰击-21这类高超音速导弹,它们用一种近乎蛮不讲理的方式飞行,轨迹飘忽不定,速度快到现有的反导系统根本反应不过来。
兰德公司,就是那个经常给美军出谋划策的顶级智库,他们的报告写得更直白:一旦开打,美军在冲绳、关岛的基地,可能连半小时都撑不住。跑道、油库、指挥中心会被瞬间夷为平地,侥幸活下来的飞机,连个降落的地方都找不到。
印太司令部的司令塞缪尔·帕帕罗,在国会听证会上几乎是摊牌了,他说美军在第一岛链内,已经没办法保证能拿到制空权了。这话从一个战区总司令嘴里说出来,分量有多重,可想而知。
那么,面对这么凶悍的矛,美军的盾又怎么样呢?答案可能更让人大跌眼镜。问题出在了帝国的“心脏”——国防工业。我们总觉得美国的军工很强大,但现实是,它的生产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美国海军情报局有份报告,里面的数据简直是吓人,说中国的造船产能,已经是美国的200多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真到了拼消耗的时候,美国这边一艘战舰还没修好,对面可能已经下水好几艘了。
机器造不出来,开机器的人也出了问题。美国政府问责局好几次发报告,说空军的状况不太妙。F-22、F-35这些顶级战机的妥善率一直上不去,今天这个零件坏了,明天那个系统要升级,结果就是大批飞机趴在窝里。飞行员的年度飞行小时数也在往下掉,再厉害的王牌,一年摸不了几次飞机,技术能不生疏吗?很多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干脆就退役去开民航了。
反观咱们这边,空军的“金头盔”、“红剑”演习搞得是热火朝天,强度之大,完全是照着实战来的。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和士气都在一个上升期。这一增一减之间,差距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抹平了。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王牌对王牌的较量。曾经,F-22“猛禽”就是空中霸主的代名词,那种不可一世的感觉,是写在美国空军骨子里的。但现在,它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歼-20“威龙”。
这场对决,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狗斗了。歼-20挂载的霹雳-15,射程比美军的AIM-120C远了一大截。这就好比两个牛仔对决,一个人还在拔枪,另一个人在百米开外已经把子弹打过来了,这还怎么玩?更别说中国在第一岛链附近早就部署了一堆反隐身雷达,F-22引以为傲的隐身功能,现在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就算真的进入近距离格斗,歼-20独特的鸭翼布局带来的超强机动性,也让美军飞行员在模拟对抗中吃尽了苦头。而且,歼-20的出场方式也变了,它不再是孤胆英雄,而是开始带着一群无人机小弟协同作战,搞起了“忠诚僚机”模式。这些无人机可以去侦察、去干扰,甚至去当炮灰,而美军的同类项目,好像还停留在PPT和试验阶段。
如果说飞机和导弹的对抗是看得见的拳脚,那看不见的战场,才是真正决定生死的地方。现代战争,打的是体系。美军过去最自豪的,就是它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天上的卫星、预警机,还有无处不在的数据链。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变成它最致命的弱点。
中国的反卫星能力,可以直接戳瞎美军的眼睛。空警-500预警机的雷达性能,也已经超过了美军老旧的E-3。更要命的是,我们有了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就算美国把GPS信号掐了,我们的导弹照样能找到目标。帕帕罗将军自己都承认,美军那套从发现目标到发射导弹的“杀伤链”,环节太多,太脆弱,只要被切断一环,整个系统就得瘫痪。
所以你看,从米尼汉的“直觉”,到帕帕罗的坦白,再到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查尔斯·布朗公开说“美国空军不再拥有从后方基地参战的奢侈安全感”,这些话串起来,你会发现一个事实:美军高层的逻辑,已经悄悄变了。
过去他们渲染“威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国会要钱。但今天,当所有数据和推演都摆在桌面上时,他们发现这种威胁是真的,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的核心思考,已经从“我们该如何战胜对手”,变成了“我们该如何避免被对手击败”。
当一个帝国开始认真计算自己如何才能不输时,其实胜负的天平,早就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