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导演的“别骂于文文了”,这话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娱乐圈的水塘,水花四溅,连我那冷静得像空气炸锅的心也被炸得咯噔了一下。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王奇出场,我还以为点错了剧集,心里嘀咕着是不是哪里卡壳了。酒吧灯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于文文站在台上,一开嗓,弹幕区已经分成两派:一边“姐姐气质太绝了”,一边“快进键按到发烫”。真是热闹得像菜市场砍价,比世界杯决赛还刺激。
导演说于文文“钦定”,不用试戏,说她气质贴合。贴合个啥,贴合到观众一边倒戈一边喊“回去唱体面”,这操作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妈给我挑衣服,非说“你穿这个最合适”,结果同学全笑了。娱乐圈的选角有时候,比家长给孩子选对象还自信,哪管你愿不愿意。
说起演员表,第三名的于文文,戏份却没杨威、黎安多,戏路还全靠唱歌撑着。这种排名,活脱脱像篮球场上替补上场三分钟,数据刷到全队第二。感情线也没啥火花,倒是弹幕区的“快进运动”搞得像奥运会项目。你说她不合适吧,导演说“贴合”;你说她气质独特吧,观众一半觉得新鲜,一半觉得出戏。谁能想到,资源倾斜和流量规则玩得这么明目张胆呢?
其实娱乐圈的“资源分配”,本质和体育圈的“关系户首发”没两样。想想前几年某个歌手跨界演戏,舆论风暴一波接一波,豆瓣评分像过山车。于文文的王奇,明明一身流量光环,结果让人记住的只有“快进”二字。说是“贴合角色”,到底贴合了谁的审美?导演的?资本的?还是观众一半一半的嘴巴?
我记得杨颖那次被安排进大制作,戏份少得可怜,名字却高挂演员表前排。内娱的套路不就是这样吗?谁流量高谁站C位,谁唱歌好谁就能演女主。你要说观众不懂,真是低估了中国网友的人均侦探水准。有人在弹幕刷“于文文气场独特”,有人调侃“酒吧歌手就得唱歌多”,还有人直接发起“剧中删减运动”,仿佛在玩一场大型观众参与的真人秀。
说到“歌手演员跨界”,郑秀文、王菲,哪个不是唱歌转行演戏,风评也是一会东一会西。甚至有体育明星客串电视剧,结果观众全程“跳戏”。你说观众太苛刻?我看是大家都精得很,谁还吃明星光环那一套。现在都讲究“真东西”,流量明星一出场,网友直接开审判模式,谁还惯着你?
王奇这个角色,其实跟我们生活里那些“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人没什么两样。你见过办公室里那种“关系户”,啥事都能插一脚,却总被议论得沸沸扬扬吗?有点像。导演说“贴合角色”,观众说“快进救命”,全员带着自己的放大镜。戏份删了剧情也不崩,观众体验还稳得一批。这种角色,明明不讨好,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刷存在感,像极了生活里那个“总被安排”的同事。
其实,剧组选于文文,算盘打得明明白白。酒吧歌手、流量带货、歌手跨界,市场那边一边笑一边数流量。只是表演一短板,观众嘴巴就成了机关枪。豆瓣开分那天,相关讨论热度直接飙到影视榜前五。流量不等于口碑,热度和好评分开走。去年某男演员演技拉胯,网友集体“云换角”,娱乐圈的残酷全写在评论区。
说到底,王奇这个角色就是《扫毒风暴》里最生活的存在。有人说她没共情力,可唱歌时弹幕还是有人哭。割裂感本身,就是角色和观众审美的错位。你说她尴尬,她自己心里可能比谁都明白。可这场资源与流量的游戏,没给她太多选择权。观众拿着快进键,导演拿着剧本,资本拿着算盘,谁都不肯让步。
娱乐圈就是场真人秀,主角、配角、导演、观众,谁都想当主角。你觉得于文文演技尴尬?她可能比你更想演好。你觉得资源分配不公?资本只看流量和热度。你要说她拖后腿,不如说整个行业都在玩“谁能演得更像自己”。真正的剧本,早就写在观众的嘴里了。
我倒是想知道,下次弹幕区会不会突然大反转。网友的嘴,今天能嘲,明天可能真香。娱乐圈的水深到什么程度?主角和配角的命运就像夜市麻辣烫,永远不知道下一串会签到什么料。你要是看烦了,不如和我聊聊,你觉得这场“钦定风波”到底谁占了便宜?别光看热闹,带点思考再走。毕竟,流量时代,谁不是一边吐槽一边追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