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待业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原本还在职场打拼,结果突然辞职,尝试过一阵子找工作后,干脆选择在家待业;也有人一待业就是好几年,好像再也没打算回到职场。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对很多人来说,出去上班并不“划算”了。
先说个典型场景。
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满怀憧憬,想去一线城市闯一闯。但现实很快让人清醒:自己学历一般,技能普通,也没有背景和人脉,最后只能找到一份薪资不高的工作。
很多岗位都绕不开所谓的“工资定律”——不论在哪个行业、哪座城市,普通岗位的收入大多徘徊在五千块上下。这笔钱看似够用,但真正算一算支出,就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没意思了。
比如,在一线城市租个单间房至少一千多,加上水电网各种杂费接近两千。吃饭呢?一顿十五二十,日积月累一个月也要两千左右。到这里已经花掉四千,再算点交通、生活用品、偶尔的娱乐开销,基本上就所剩无几了。努力一个月,最后能留下来的,可能不到一千块。有的年头干到年尾可能身上存不下1万块钱。
涨薪的路越来越窄
有人可能会说:“刚毕业工资低正常嘛,熬几年总会涨的。”这在十几年前确实是常态,那时候经济飞速发展,工资和物价、房价一起水涨船高。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大部分岗位的薪资已经很难再出现大幅度上涨。想涨工资通常只有两条路:
1. 换更辛苦的工作——用加倍的劳动换取那点额外收入,但身体的透支很快又把钱“收回去”。
2. 去更高薪的城市——比如从广州到上海,北京。薪资确实高一些,但物价更高,结果还是回到原点。
这就是“消耗守恒”的现实:你赚的每一分,都有对应的渠道把它花掉。
工作的意义:仅仅是维持
对不少人来说,工作到最后变成了“为了活着而上班”。如果几年下来,依旧没跳出“工资-支出抵消”的死循环,就会开始怀疑:这样挣扎的意义是什么?
于是,一部分人干脆退回老家,过着低开销的生活。如果有点存款、房子,或者能依靠某些被动收入支撑,继续留在大城市拼搏就显得不值得了。相比之下,在家待业反而显得更自由。
不是每个人都有退路
当然,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选择权。很多人已经被房贷、车贷、孩子教育、父母赡养等高开销紧紧绑定。只要收入一断,整个生活就会陷入崩溃。
所以,他们即使失业,也会拼命去找工作:高薪找不到就退而求其次,换成中等收入;大城市混不下去,就去二三线城市谋生。不是他们不想休息,而是没得选。
越来越多人不愿再去找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懒了,而是因为算清楚账之后,发现打工对自己而言并不划算。有人有资本选择退回生活成本更低的环境,就能躺平;但更多人没有退路,只能继续在职场中硬撑。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现实:工作的意义,正在从“追求发展”变成“维持生活”。而如何跳出这种困境,或许才是这一代年轻人最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