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军事媒体推演了针对日本的军事进攻方案,旨在消除日本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这一举动无疑为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再添一把火。
此次推演计划使用200 - 250枚导弹对日本进行多层次精确打击。整个打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瘫痪日本的防空系统,像函馆、入间、岐阜等地的“爱国者PAC - 3”阵地以及Kyogamisaki的J/FPS - 3UG雷达站等关键节点成为首要目标。第二阶段将削弱日本的战力投送能力,舞鹤、大凑等海军基地将遭受“口径”巡航导弹的密集攻击。而第三阶段则剑指日本的军工体系,三菱重工在长崎、横滨等地的造船厂将被瞄准,以切断日美海军维护链。同时,俄方文件还将日韩核电站列为“第一波打击目标”,通过电子干扰或精准打击使其“失控停机”,制造长期辐射风险。
俄罗斯此举有着深层次的动因。近年来,日本军事活动不断升级,其F - 15J、F - 35战机多次低空掠过俄远东基地并模拟攻击,2025年防卫预算大幅增加且采购美制“战斧”导弹,配合修宪突破“专守防卫”,这一系列行为严重刺激了俄罗斯。历史积怨与领土争端也是重要因素,南千岛群岛主权争议长期未解,俄罗斯对日本“军国主义翻案”保持高度警惕。此外,在能源与经济领域,日本参与G7对俄制裁后,俄罗斯切断“萨哈林 - 2”天然气供应并禁运战略金属,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
俄罗斯以在乌克兰战场积累的经验为蓝本,采用“饱和打击”战术。虽然俄罗斯宣称该战术可压制现代防空系统,但自身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远东军区部分装备老旧,“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有限等问题。同时,俄罗斯与朝鲜签署军事互助协议,可能借朝领土部署武器,扩大对日本的威慑圈。
在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美日同盟与中俄协作之间的对抗态势愈发明显。美日举行“延伸核威慑”桌上演习,加强核协作;俄罗斯则将对日天然气转供中国,并希望中国绥芬河口岸保持开放,保障能源与物资通道。而日韩以“全球伙伴”身份参与北约体系,更是激化了矛盾。
不过,目前俄罗斯的推演更多是一种“威慑消耗战”,旨在通过公开战术向日本施压,同时测试美日同盟的反应。局势的发展存在一些关键变量,如俄罗斯能否从乌克兰战场抽身转移资源至远东,以及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是否会使“核保护伞”实战化。尽管当前俄日之间仍保留一定外交余地,但如果日本持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整合,可能触发俄罗斯的“先制打击”阈值,将东北亚地区推向更加危险的边缘。
#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