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南海,五艘军舰组成的编队高调“秀肌肉”:印度导弹驱逐舰“德里”号带着补给舰“沙克蒂”号和护卫舰“基尔坦”号,与菲律宾两艘护卫舰“米格尔·马尔瓦尔”号、“何塞·黎刹”号联手,在争议海域搞起防空演习和海上机动训练。
菲军总参谋长罗密欧·布劳纳站在印度军舰甲板上放话,宣称这是“民主国家守护国际秩序”的壮举。
可这场“表演”不到两天就草草收场。 8月3日,中国解放军南部战区一声不响地启动了南海例行巡航,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只甩出一句:“我们常来,不是临时抱佛脚。 ”话音未落,印度三艘军舰火速撤离南海。
几乎同一时间,钓鱼岛海域也上演了熟悉的剧情。 日本渔船“三加丸”号偷偷摸摸开进中国领海,结果被中国海警逮个正着。 8月1日到4日,海警全程盯防,警告、拦截、驱离一气呵成,逼得日船掉头就跑。
中国维权:不靠嗓门大,靠行动快
印度军舰为什么溜得那么快? 答案藏在解放军的巡航逻辑里。 这次行动代号“例行”,但“例行”二字背后是常年备战的硬实力。 田军里说得直白:“持续高度戒备”才是真相。
再看印菲联合巡逻,表面课目是防空和补给,实际是菲律宾拉帮结派的老套路——之前拽着美国、日本,如今又扯上千里之外的印度。 可域外国家撑腰终究是虚招。 中方早把话挑明:南海问题只能由当事国谈,外人插手的结局就是“尽在掌控”。
钓鱼岛更是中国执法效率的教科书案例。 日本渔船刚越界,海警立刻启动“必要管控措施”,全程精准拦截。 这种反应速度绝非偶然。 从2025年初至今,日本累计13次派船挑衅钓鱼岛,次次都被秒级驱离。
中国海警甚至创下过5分钟逼退日船的纪录:今年5月,日船“狮子”号闯入领海,中方舰机协同布控,直升机升空封堵航路,电子监控全程留证,日船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日方“碰瓷”专业户,中方反制流水线
日本在钓鱼岛的套路几乎成了固定剧本:先派船试探,被驱离后倒打一耙。 这次“三加丸”号前脚刚被赶走,日本媒体后脚就炒作“中方加剧紧张”,却绝口不提自己违法越界的事实。
这种“选择性装糊涂”背后是战略算计。 日本近年频繁拉拢美澳加等国搞联合军演,美其名曰“五国行动”,实则借外部势力给中国施压。 在钓鱼岛,日本甚至玩起“民用掩护军事”的把戏——今年5月,日本航空自卫队派F-15战机为非法闯入的民用飞机“护航”,试图模糊挑衅性质。
但中国的应对始终如一:海警发言人甘羽的声明从无废话——“钓鱼岛是中国的,非法活动绝不容忍”。 法律武器也用得扎实:国内《领海法》明确主权,国际法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历史依据直指《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窃取领土的条款。
常态化巡航:主权不是口号,是每一天的存在
中国在南海和钓鱼岛的底气,来自一套“体系化、常态化、全方位”的维权机制。
在钓鱼岛,中国海警已实现连续216天巡航,打破历史纪录。 今年6月22日,海警1306编队刚完成新一轮轮换,舰艇配备机关炮和智能监控系统,连航行路线都科学规划——比如6月6日从钓鱼岛主岛西南侧“通场”,最近距南小岛仅8.9海里。
南海同样如此。 解放军南部战区巡航已成固定日程,而菲律宾拉来的外援却总成“快闪族”。印度军舰此次“来得快走得快”,恰证明中方常态部署的威慑力:你越线,我必第一时间处理。
这种机制的精髓是“不喊口号,直接行动”。 正如田军里总结的:主权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解放军和海警的每一次出动,都在传递同一句话——中国不主动挑事,但谁想碰底线,结局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