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周总理重回延安参观,指着介绍牌反复交代:这句话一定要去掉

1973年6月的一个清晨,一架专机缓缓降落在延安机场。周恩来总理久违重返故里,却怀着沉重的心情。导游们对这位伟人的到来万分兴奋,准备了周密的参观安排。延安的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飓风一路,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然而,当总理指着某些介绍牌时,却不无愠色地说:"这句话一定要去掉。"究竟是什么让总理如此生气?又是哪些话语让他坚持要删改?一场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索就此拉开序幕...

一. 延安精神的重温

1973年6月9日,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在越南劳动党书记黎笋的陪同下,重返延安这片红色热土。26年前,周恩来随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离开了这块哺育党的摇篮。如今重临故地,他的心中百感交集。

上了岸,周恩来第一个走下舷梯,迎接他的是延安各地群众的热烈欢呼。人们簇拥在道路两旁,高呼"欢迎!"的口号声不绝于耳。总理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亲切地说:"我回到老家了,我回到老家了。"

党中央曾在这片土地上扎根13年。周恩来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接受革命洗礼,形成了延安精神。走在熟悉的街道上,周总理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

首先,一行人来到凤凰山麓参观中央旧址。讲解员们详细介绍每一处革命遗迹的历史渊源。作为亲历者,周恩来时不时就会纠正一些错误。讲解员也希望他多讲一些自己的经历,但周恩来谦逊有加,只是简单地说:"我的窑洞没什么可看的。"

来到杨家岭大礼堂门口,周恩来注意到介绍牌上写着:"周恩来同志在'七大'上发表了重要演说"。他连忙叮嘱地委同志:"这句话没有必要说,是多余的。一定要把那句话取掉。"进入大礼堂后,讲解员再次提到这件事,总理直言自己当年并未在七大上发言。

二. 修正历史遗憾

在参观过程中,周恩来一再纠正讲解员的错误,要求删改不实之词。作为亲历者,他对延安每一处革命旧址都了如指掌,自然不希望有任何遗漏或曲解。

当讲解员提及"周恩来在七大上发表重要演说"时,周恩来立即予以否认。他反复叮嘱陪同的地委同志:"这句话一定要去掉。"眼下的这句话虽看似无伤大雅,但若任由它长期存在,必将成为历史的污点。

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之际,周恩来并未在大会上发言。他当时身兼中央机关多个重要职务,全力以赴为大会的筹备和召开作最后的冲刺。可以说,七大的顺利召开,多亏了周恩来等人的辛勤付出。然而,当年的会议记录和媒体报导中,并未提及他的任何演讲,自然也就不应在纪念馆里添油加醋。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发现其他细微处的错误。譬如在西安事变后返回延安的合影说明中,工作人员称那是"在这里拍摄的"。周恩来谦逊地否认说:"那时候我还是个年轻娃娃。"细细回想,那张照片拍摄于窑洞外的一处空旷地,而非讲解员所说的窑洞内。

可见,周总理对延安的点点滴滴了如指掌。作为亲历者,他要求展陈内容一定要贴近历史本来面目,决不允许有任何遗漏和失实之处。尽管很多人对这些细节并不在意,但对于周恩来而言,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革命历史的真实性。

更重要的是,纠正错误讲解不仅是还原历史真相,也是对革命先烈的敬意。每一处遗迹、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凝结着无数革命先驱的鲜血和汗水。若对此不够重视,便是对先烈们的亵渎。因此,周恩来不但亲自纠正错误,还反复嘱咐工作人员要修正过去的失误。

三. 追忆战火岁月

在延安的参观过程中,周恩来难免追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每一处旧址都让他想起了当年与革命战友们并肩作战的景象。

首先,他来到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凤凰山。这里曾是中央机关和陕甘宁边区的所在地,是共产党人开创根据地、领导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周恩来回想起1935年党中央从陕北迁至这里后,他们是如何艰苦奋斗,建立起根据地的种种情景。

接着,参观团一行来到了杨家岭大礼堂。这里不仅举办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七大,还曾召开过两次全国代表大会。当年周恩来就是在这里,同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道,领导全党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团结奋斗。

每走过一处,周恩来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幕幕峥嵘岁月的场景。他似乎看到了当年战火硝烟中,自己和战友们风尘仆仆、步履维艰的身影;看到了那些为了革命事业慷慨赴死的先烈们;看到了党和人民经历的艰难曲折,却又solidero风雨不渝的坚强意志。

在杨家岭,周恩来还看到了毛泽东当年居住的窑洞。虽然简陋,但却孕育了伟大领袖的思想。周恩来自己的住处就在毛主席隔壁,每天都能听到主席的谆谆教导。想到那些与毛主席亲密无间的岁月,周恩来不禁感慨万分。

更令周恩来动容的,是当年在延安参加学习的青年学生们。他们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优渥生活,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淬火成钢。延安时期,周恩来非常关注这些年轻学子,经常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发扬革命传统。如今看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领导干部,为国家建设出力,周恩来由衷地感到自豪。

四. 展望未来发展

重返延安让周恩来深深体会到,这片红色之土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革命精神。因此,他希望延安地区能够紧紧抓住这一宝贵财富,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参观杨家岭时,周恩来特地嘱咐陪同的地方领导:"延安曾经为全国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但现在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务必要大力扶持这里的经济建设,帮助群众改善生活。"

周恩来着重强调了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的特殊地位。正是由于这里培养出无数革命先驱,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然而令人扼腕的是,曾经吃尽苦头的延安百姓,如今生活依旧贫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据地,这样的现状令人痛心。因此,振兴延安经济刻不容缓。

对此,周恩来还亲自向地方政府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他说:"要充分利用延安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此外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延安的红色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所传承。"

可以说,周恩来对延安发展前景有着清晰而全面的规划。他希望把这片革命热土重新振兴,让曾经吃尽苦头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让延安的红色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除了关注延安自身的发展,周恩来还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整体建设。在越南代表团离开延安时,他特意告诫大家:"当前,我国国力还很弱小,每一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发展多做贡献。大家要保持延安时期的那种奋斗精神,从艰苦的环境中奋勇前进。"

这番话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对延安精神的高度重视。他希望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革命宗旨,把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直保持下去,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强盛起来,人民才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 铭记历史教训

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周恩来深有感触。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苦难之路,也孕育了党的伟大精神。因此,他希望全国人民永远铭记党的历史,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首先,周恩来强调要珍惜革命成果。在参观杨家岭时,他谆谆告诫陪同人员:"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决不能忘记那些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牺牲的烈士。"

的确,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吃尽了艰辛,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在白区遭受重创后,党中央来到延安重新集结力量。当时形势极其严峻,可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党才能锻炼出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现在事过境迁,党已取得了全国执政权,但决不能忘记当年的苦难遭遇。

其次,周恩来呼吁要发扬延安作风。他希望全国人民都能秉承延安时期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之于国家的建设事业。

事实上,在延安这片贫瘠之地,党人们就是靠着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打下根基、创造奇迹。如今国家已初步工业化,人民生活有了改善,但决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向当年那些把一切困难都挺了过来的先辈们学习,永葆昂扬向上的斗志。

最后,周恩来告诫大家永远保持奋斗精神。他说:"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但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奋斗,把革命进行到底。"

延安扎根13年,就是全国人民为夺取胜利而英勇奋斗的一个缩影。但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相反意味着斗争转入新的阶段。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人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永远保持革命的进取精神,决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总的来说,在这次重返延安之行中,周恩来深切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也重温了党的光荣传统。他希望全国人民永远铭记党的历史,从中汲取营养,继续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最终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