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凭证成鸡肋?地域差异惹争议!留废皆难断?

2025年春,沈阳地铁口,老兵张勇持优待证遭拒,这张承载荣誉的卡片,正陷入“取消”争议漩涡。

张勇的经历并非个例。全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优待证使用纠纷同比上升17%,核心症结在于地方政策的碎片化。在浙江,持证可免费游5A景区;到了河北,部分公交公司却以“未接通知”为由拒绝优待,这种地域差异让老兵们屡屡碰壁。

更尴尬的是与老年证的“待遇落差”。北京60岁以上老人凭老年证可免费乘坐全市公交,而退役军人优待证仅能在部分线路使用。这种对比并非否定敬老政策,而是凸显优待证的定位模糊——它究竟是荣誉象征,还是实质福利凭证?

质疑声中,有一种论调格外刺耳:“年轻人不该享受优待”。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许忘了2020年武汉抗疫时,退役军人突击队平均年龄32岁,却承担了70%的方舱物资转运任务;忘了中印边境冲突中,24岁的退役军人祁发宝张开双臂守护国土的背影。

他们的付出,不该因“年轻力壮”被抹杀。其实,争议的本质是对“优待”二字的误读。上海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调研显示,83%的老兵更在意优待证背后的社会认可,而非物质福利。

就像老山战役退伍军人王建国说的:“坐公交免不免费不重要,关键是掏证时,有人说句‘谢谢您曾守护我们’。”如今,沈阳地铁已整改优待证使用流程,但全国范围内的政策统一仍在路上。

这张小小的卡片,究竟该存该废?或许答案藏在每个普通人的态度里——你愿意为持证老兵让一次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