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半导体器件进入 3nm 及以下制程,薄膜沉积已从 “简单覆盖” 升级为 “原子级精准构造”—— 既要在 12 英寸晶圆上实现 0.1% 以内的厚度均匀性,又要对高深宽比(50:1)结构实现 100% 台阶覆盖,同时需兼容从硅基到化合物半导体的多元材料体系。应用材料(AMAT)的 Endura CL MAINFRAME 气相沉积系统,以 “多腔室协同 + 原子级工艺控制” 的架构,重新定义了先进制程中薄膜沉积的精度、效率与兼容性边界,成为逻辑芯片、存储器件与第三代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装备。
从 “单一材料沉积” 到 “全谱系材料协同生长”:界面工程的原子级重构
先进器件的性能往往由薄膜界面(如栅极 / 沟道界面、金属互联层界面)的质量决定,传统单腔室沉积设备因材料交叉污染,难以控制界面处的原子扩散(如氧原子扩散深度>1nm 即导致器件失效)。Endura CL MAINFRAME 的 “多腔室隔离架构” 实现了颠覆性突破:
系统集成 6 个独立反应腔(真空度均达 1e-9 Torr),通过超高真空机械臂(转移时间<2 秒)实现晶圆在不同腔体间的无缝传递,全程无大气暴露。这种设计使 SiN 阻挡层与 Cu 种子层的沉积可在同一系统内完成,界面氧含量控制在 5e18 atoms/cm³ 以下(传统设备因大气暴露常达 1e20 atoms/cm³),Cu 扩散系数降低 3 个数量级,10nm 金属互联线的电迁移寿命延长至 10 年以上。
针对第三代半导体 GaN-on-Si 异质结的生长,设备的 “多源共蒸” 技术展现出独特优势。在同一腔室内,通过精确控制 Ga、N、Al 的蒸发速率(精度 0.01nm/s),可在 Si 衬底上直接生长 AlGaN/GaN 异质结,二维电子气浓度(2DEG)达 1.2e13 cm⁻²,迁移率>2000 cm²/(V・s),较传统分步沉积工艺提升 30%,为高频大功率器件提供了优质的材料基础。
从 “平面覆盖” 到 “极端结构 conformal 沉积”:3D 器件的薄膜均匀性革命
3D NAND 堆叠层数突破 500 层后,存储单元的深沟槽(深度 15μm,宽度 30nm)对薄膜覆盖提出 “三明治式” 挑战 —— 顶部、侧壁与底部的厚度偏差需<1%,否则将导致存储电荷泄露。Endura CL MAINFRAME 的 “原子层沉积(ALD)+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 复合技术,构建了全结构均匀覆盖能力:
在沟槽底部沉积 SiO₂介质层时,采用 ALD 工艺的 “自限制反应” 机制,每周期(0.5 秒)仅生长 0.1nm 薄膜,通过 3000 个周期实现 300nm 厚度,底部与顶部的厚度比达 0.995(传统 PECVD 仅 0.85);侧壁覆盖则切换至 PECVD 的 “离子增强” 模式,通过调整射频功率(100-500W)控制等离子体鞘层分布,使侧壁薄膜的垂直度偏差<0.5°,有效避免了沟槽拐角处的 “颈缩效应”。某存储厂商应用显示,该技术使 500 层 3D NAND 的编程 / 擦除循环次数从 1 万次提升至 3 万次。
针对 FinFET 的栅极堆叠(高宽比 8:1),设备的 “低温沉积” 工艺(200℃)解决了高温导致的硅衬底掺杂扩散问题。沉积的 HfO₂高 k 介质层等效氧化层厚度(EOT)可控制在 0.8nm,且 Fin 结构顶部与侧壁的 EOT 偏差<0.05nm,栅极漏电率降至 1e-8 A/cm²,较传统高温沉积工艺降低 2 个数量级。
从 “离散工艺控制” 到 “系统级智能协同”:量产稳定性的数字化跃迁
先进制程中,薄膜沉积的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气体流量)每波动 0.5%,就可能导致器件阈值电压偏移 10mV。传统依赖单腔室独立控制的方式,难以保证多腔室量产的一致性,而 Endura CL MAINFRAME 的 “数字孪生工艺平台” 实现了质的飞跃:
系统内置 10 万 + 工艺参数 - 性能关联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时分析 6 个腔室的 200 + 传感器数据(如等离子体光谱、晶圆温度分布)。当某腔室的沉积速率偏差>0.3% 时,系统在 1 秒内自动调整相邻腔室的气体流量(精度 0.1 sccm)与射频功率(精度 0.1W),使多腔室间的薄膜厚度偏差控制在 ±0.2% 内。某先进逻辑芯片厂应用后,3nm 工艺的器件良率从 72% 提升至 85%,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
其 “预测性维护” 功能更具前瞻性。通过振动传感器监测机械臂运动精度(偏差>1μm 时预警)、气体质谱仪分析残留杂质(浓度>1e-6 时报警),提前 72 小时预测潜在故障,将非计划停机时间缩短至每月<1 小时,设备综合效率(OEE)维持在 90% 以上,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15%。
从 3nm 逻辑芯片的高 k 金属栅极,到 500 层 3D NAND 的电荷陷阱层,再到车规级 SiC 功率器件的欧姆接触层,AMAT Endura CL MAINFRAME 气相沉积系统以 “多材料协同生长、极端结构 conformal 覆盖、系统级智能管控” 的三重能力,正在重塑半导体薄膜沉积的技术范式。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了原子级的薄膜精度控制,更在于通过系统级的工艺整合与智能化技术,为半导体制造从 “二维平面” 向 “三维立体” 架构演进提供了核心装备支撑,推动芯片性能向更低功耗、更高密度、更高可靠性持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