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击溃8个炮兵营,缴获近90门大炮!华野重炮兵因此扩编

一场战斗就消灭了8个炮兵营,缴获了近90门大炮!华东野战军的重炮部队力量大增。

在现代战斗里,大炮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榴弹炮、野战炮和山地炮,在大型战斗特别是攻城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我们军队刚成立的时候就很重视炮兵,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当时用的炮主要是迫击炮。后来通过打仗缴获了一些山炮,不过数量也不多。等到长征结束时,全军的火炮大部分还是那几门迫击炮。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成了八路军,全军只有4门山炮和16门迫击炮;新四军组建时,全军也只有1门炮。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军从日伪军手中缴获了山炮、步兵炮和迫击炮,并收集了国民党溃军遗弃的山炮。由此,我们组建了总部炮兵团、军区级炮兵营以及各主力团的迫击炮连。

说到火炮的数量,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但大多是迫击炮,真正的大口径重炮还是不多。

因此,在解放初期的战场上,除了东北地区的部队外,其他各大区的部队大多缺乏重型火炮。

相比我军缺少大炮的情况,国民党军那边则“富裕”得多。

当时,国民党军成立了一些独立的炮兵团,这些炮兵团主要装备的是大口径的榴弹炮,另外还有一些野炮。

在步兵军或者整编师级,会配备榴弹炮营或者野炮营;在步兵师或者整编旅级,会配备山炮营。

尽管有不少的军、师、旅并未按照标准配齐炮兵部队,甚至有的炮兵营也有缺编现象,但山炮、野炮和榴弹炮的数量比我军确实多得多。

在1947年初的山东鲁南地区,国民党军的整编第26师、整编第51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有8个炮兵营。这些炮兵营装备了4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1个75毫米野炮营和3个75毫米山炮营。如果全部满编的话,他们将拥有将近100门大炮。

这个集团的火力强度,实际上远超当时华东地区我军的装备,差距甚至达到几倍之多。

具体分配情况是:

第一快反部队配备了来自第四炮兵团的一个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连,共有12门大炮。

第26师的炮兵第5团配备了两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共有24门炮。

第26师的总部直属了一支装备75毫米野战炮的炮兵营,一共配备了12门大炮。

整编第26师下面有整编第44旅的直属山炮营和整编第169旅的直属山炮营。按照标准编制,应该是各有24门山炮,但实际上,可能有部分山炮营缺编。

第51师调配了一个美制105毫米榴弹炮营,由炮兵第5团支援,共有12门炮。

整编第51师直属的75毫米山炮营,按照标准编制应该有12门炮,但实际上可能有些炮缺编了。

所以,以上各部威力最大的美式榴弹炮营都是满员的,野炮营也是满员的,只有山炮营可能有些人员不足。

除了那些火炮之外,第1快速纵队还有一支装备了M3A3坦克的美军坦克部队。

因此,这个国民党的军队因为装备先进而变得非常傲慢,他们认为即使华东的解放军来攻击他们也没有什么威胁;整编第26师的师长马励武在1947年元旦时,更是离开了指挥位置,带着一众军官到峄县后方的师部过年看戏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东地区的我们的军队抓住了国民党军队放松警惕的机会,发动了鲁南战役。

在战斗的初期,华东解放军集中兵力对付第1快速纵队和整编第26师的两个旅,很快就取得了胜利,还缴获了很多大炮、汽车和一些坦克。

华东我军用缴获的榴弹炮直接支援峄县的攻坚战斗,成功消灭了马励武师部及县城里的残余力量。

接着,我们乘胜追击,把整编第51师打得落花流水,全部消灭了。

随着前面部队的一一被消灭,4个美式榴弹炮营、1个野炮营和3个山炮营,总共8个炮兵营也被全部歼灭。

华东我军的战果统计显示,48门美式榴弹炮全部被缴获,12门野炮也全部落入我军手中。按照3个营的编制,山炮原本应有36门,但由于部分编制不全,实际缴获了29门。

总共得到了89门各式大炮。

由于战火破坏和缺少零件等问题,缴获的火炮不一定都能用上,但因为战斗很快结束,大部分火炮修好后都能派上用场。

华东地区的解放军后来正式重组为华东野战军,其中设立了特种兵纵队。这个纵队里,威力最大的榴弹炮团是基于之前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美国重炮组建的。

山炮和野炮极大地增强了华野特纵和各步兵纵队的炮兵力量,为华野的重火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华野后续的战斗中,这些在鲁南战役中缴获的火炮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