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刚过完春天,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稳定和体面的生活,拼尽全力去考进央企或者国企。本以为只要进了体制,就能一劳永逸,实际上等真正迈进去,大多数人却才发现:原来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其实很多人最初选择国企,无非是看重它既有公务员的铁饭碗属性,又有私企的薪资吸引力。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相亲面子上,都显得“体面”。可现实是,一旦抱着“走进国企就能安稳一生”的心态,几十年后也许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在用青春和热情“对赌”一个并不永远坚固的平台。
国企之所以给人稳定的印象,一方面是有着独特的收入来源。有些国企本身就是垄断行业,拥有绝对定价权,不需要参与市场血拼,只要政策不变,就是行业老大。哪怕有些年头效益下滑,也靠政策和补贴苦撑,毕竟这些企业承担着国家关键领域的发展任务。尤其像军工、能源、高科技板块,不论市场环境多严峻,国家都会投入大量资源去支持研究和生产。这种类型的国企,稳定性确实偏高。
但另一类国企就没这么乐观了。比如那些产品要跟市场竞争、要和民企抢客户的国企,如果本身技术优势不突出,靠政策补贴吃饭,其实并不牢靠。一旦外部环境变了,补贴消失,或者行业洗牌,这类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观念上总觉得国企是铁饭碗,其实牢靠只是阶段性的,稍有风吹草动,稳定二字就变得飘忽不定。
令人容易忽略的是,长期的时代趋势对国企影响极大。几十年前,纺织厂遍地开花,国营厂是大家眼里的好单位,但行业变迁后,如今这些厂不是倒闭就是早已转型。再往后,中石油、中石化在私家车爆发期迎来了黄金十年,风光无限。而回头每一次产业变化,其实都是一轮优胜劣汰,只是普通人总活在“当下”,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溯过去或预测未来。有的人赶上红利时期,过得滋润;等行业不行了,再怎么留也留不下辉煌。
那些头几年冲进国企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去想:“三四十年后,我还会不会有这么稳定的工作?” 如果考进去就是从二十岁干到六十岁,背后其实是把自己的大半生和一家公司捆在了一起。这其中的巨大风险,远远超出想象。因为一个国企,从高峰到低谷,可能只要三五年。国家改革或者政策调整,几年时间就能让一批企业从主营业务变成边缘岗位,到时减薪、重组、裁员声常见。
到了这里才清楚,无论国企看起来多么可靠,在时代的浪潮面前都难以绝对长青。与其一味赌国企“永不倒闭”,倒不如早点让自己具备随时离开体制也能生存的能力。稳定并不可耻,但盲目信仰稳定,有时才是最大的不稳定。这些年走到现实关口的人都明白,真正可靠的,永远是自己脚下学到的本事。
其实工作本身只是人生的一个舞台,选择进入国企无可厚非,只是在既有资源和环境之外,记住要时常回看和规划。眼前确实有平台,未来却没有绝对的依靠。那些走过风雨、回头再看的前辈们,往往会说一句心里话:让自己一直有选择,才是真正值钱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