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逆转!2.8亿港元买杯子资本大佬,突然退市令11万股东心慌!”

8月8日深夜,*ST天茂丢下一颗重磅炸弹,11万多名股东在消息铺天盖地的社交网络上炸开了锅,气氛一下子就紧绷到极点,谁都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有人还记得去年底这家公司还在正常运转,谁能想到今年4月底、5月初,年报突然“难产”,证监会直接进场调查,整个A股市场都盯着看,大家都在等一个答案——结果等来的却是市值腰斩,1.45元一股,跌了一半。

气氛在7月8日变得更诡异,公司股票被正式标上退市风险警示,大家都开始慌了,尤其是那些高位买入的中小股东,很多人一夜没睡好,眼瞅着手里的股票越来越不值钱,社交媒体上的求助和质问一波接一波。

时间线非常清楚,2025年4月底5月初,年报没披露,证监会立案,7月8日退市风险警示,到了8月8日晚上,公司突然宣布主动撤回A股上市,准备去新三板的退市板块兜底,理由是“业务结构重大调整”,说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公告一出,市场直接哗然。

这家公司其实有点来头,前身是荆门市化工厂,改名、转型,最后做成了金融保险,99.99%的收入都来自国华人寿和华瑞保险,说是上市公司,实际上就是个保险公司壳,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

公司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刘益谦,资本市场一号人物,曾经2.8亿港元拍下成化斗彩鸡缸杯,被称为“法人股大王”,手里控着几十家公司,什么房地产、金融、体育、软件、医药全都沾,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排675位,身家390亿,普通投资者和他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这一回,刘益谦和*ST天茂在8月8日晚上的公告里给股东们画了个“保护伞”——现金选择权,1.60元/股,比当时市价高出10%,最多掏26.06亿元,听起来像是给受伤的中小股东们兜个底,但现实一点,谁都知道这个价格对于高位入场的人来说,还是亏得彻底。

选择权这事说白了就是两难题,拿钱走人,亏损就此坐实,不拿钱,股票真退市了,可能连一毛都拿不回来,这种抉择让不少人开始怀疑人生。

公司公告里还专门提了,主动退市得经过股东大会2/3同意,66.78%的股份都在刘益谦、新理益集团和王薇手里,距离2/3门槛就差那么一点点,关键看剩下的中小股东们怎么选,博弈气氛一下子又紧张起来。

外界都在分析,为啥主动退市,不等强制退市?沈萌说,被动退市监管更多、成本更高,主动退市相当于大股东提前“止损”,甚至为后续私有化做准备,这种操作其实在A股市场里挺罕见——大多数公司能撑就撑,能保壳就保壳。

这一波操作其实挺有代表性的,A股退市制度近年越来越严,强制退市的门槛降低了,以前还能拖,现在一旦财报出问题、业绩巨亏、违规操作,基本没什么回旋余地,*ST天茂这次主动出局,算是对政策环境的现实回应。

回到时间线上,8月4日公司还说“正常经营”,只是部分财报信息还在核实,到了8月8日就直接宣布主动退市,外人很难不怀疑,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是业绩压力大,还是监管压力大,抑或是公司自身经营出现了不可逆的危机。

国华人寿作为*ST天茂的核心资产,最近两年多次被罚,包括辽阳、运城分公司都因违规被监管部门点名,虽然公司嘴上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新业务价值,降低负债成本”,但大环境是利率市场持续下行,保费收入压力大,准备金得补得多,2025年预计亏损5亿到7.5亿,怎么看都不像能翻身的样子。

业绩亏损、年报难产,这其实只是表象,背后的问题更复杂,财务透明度、管理层能力、公司治理,全都暴露出硬伤,刘益谦这次选择主动退市,更多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决策,继续留在A股,耗不起。

律师王智斌也分析,主动退市加现金选择权,确实能缓解短期股价压力,给中小股东一个体面退出的机会,理论上对市场流动性危机有一定缓冲作用,但对于高位接盘的投资者来说,依然是“割肉离场”,心理落差巨大。

此时再看,退市并不是终点,*ST天茂即使去了退市板块,依然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公众公司,年报、中报依然得披露,证监会立案调查的责任也跑不了,造假、资金占用这些事儿,监管部门还会继续查,控股股东和董监高该担什么责任还得担。

另一方面,现金选择权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后续的索赔权,拿了钱走人,是不是就自动放弃了索赔?这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具体还得看后续规则怎么定,普通投资者在这件事上其实话语权很有限。

8月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微信联系*ST天茂,没人回应,这种沉默其实是另一种无力,控股股东、董事高管、普通投资者,三方都陷入了不确定的境地。

此刻的*ST天茂,无论是选择现金离场,还是继续做“非上市公司”的股东,对11万投资者来说,都是一场不得不面对的赌博,有人选择认赔出局,有人还在观望,期待奇迹。

A股市场从2025年开始,整体环境和监管格局都在变,退市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越来越多的公司面临同样的命运,*ST天茂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资本大佬的退出和小股东的无助,交织成这个夏天最真实的金融图景。

主动退市能否顺利通过股东大会表决,现金选择权的实际兑付会不会有变数,监管调查会不会有更大动作,这一切,都还悬在半空。

或许,2025年的A股,会有更多的“天茂时刻”,更多的投资者需要重新思考风险、规则和自己的选择,故事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