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站大赛无冠,对于孙颖莎来说,这简直就是不曾出现过的“反常现象”。
从美国大满贯止步16强,到横滨冠军赛只拿到亚军,她仿佛陷入了一个短暂的冠军荒。
可偏偏在瑞典大满贯,她一天打了两场——女双和女单,结果用两个酣畅淋漓的胜利,把自己彻底打回了那个熟悉的、带着压迫感的世界第一模样。
25分钟内3-1掀翻欧洲冠军袁嘉楠,再加上2小时前3-0横扫双打对手,这种状态,让人很难不感叹一句:莎莎,还是那个莎莎。
8月20日晚,WTT瑞典大满贯女单1/16决赛,孙颖莎对阵的是法国队的华裔老将袁嘉楠。
她41岁了,却是法乒的“一姐”,三届奥运会的常客,还拿过欧洲冠军。
今年更是干掉了王艺迪和范姝涵,证明她的颗粒打法依旧戳痛不怕的对手。
袁嘉楠的招牌是超高抛发球和正手正胶,这种组合在欧洲赛场是神技,但在孙颖莎这种“反怪高手”面前,便很难制造足够威胁。
赛前袁嘉楠自己都说,面对孙颖莎,就是来享受比赛的。
比赛一上来,孙颖莎就给了她现实的迎头痛击。
第一局,暴力正手、细腻的控制、干净的落点,打得袁嘉楠完全找不到节奏,11-2的分差,像是告诉她:今天不会好打。
第二局倒是出现了一点小插曲,袁嘉楠进入状态,用她熟练的战术频频偷分,11-6扳回一城。
可这种火花很快被扑灭。
第三局孙颖莎稳住重心,切断了对手上一局的“得分密码”,11-5再赢一局。
第四局袁嘉楠刚以3-2领先,孙颖莎立刻一个7-0的冲击波,彻底切断比赛悬念,11-6收下胜利。
而在这场单打之前的两个小时,孙颖莎刚刚拉着王曼昱完成女双首秀。
面对的是德国的单晓娜与新加坡的吴咏琳跨协会组合,结果几乎没费什么力,3-0干脆利落收官。
说是两小时两胜,也不为过,毕竟她的比赛强度和效率全程拉满,即便连轴作战,也没出现太多体能波动。
不仅是孙颖莎,国乒在这个时段的表现同样强势,五场比赛全赢了:梁靖崑和温瑞博3-2力克林昀儒/高承睿,陈幸同3-1击败帕瓦德,林诗栋/黄友政3-0拿下泊雷特/F·勒布伦,加上孙颖莎的两场胜利,清一色的胜绩单。
在女单赛场,石洵瑶、蒯曼、王艺迪、王曼昱、陈幸同、孙颖莎6人全部杀进16强,而男队只有林诗栋一人突围,林高远、向鹏、梁靖崑等已经止步。
孙颖莎与袁嘉楠的这场对决,其实也是一种乒乓球风格的碰撞。
袁嘉楠这种传统正胶颗粒打法,讲究出手干脆和节奏突变,但孙颖莎的细腻台内处理、反手的压制力,以及反应速度,都足以破解这种“老派武器”。
这与其说是一场现在与过去的比拼,倒不如叫作一场技术针对性的示范课。
更有意思的是,这已经是孙颖莎在一个月内第二次遇上困境开局却能翻盘。
首轮打埃及小将汉娜·高达,她同样是先丢一局再连扳,这种面对年轻球员冲击时的稳定性提升,算得上是她最近状态调整的核心点。
压力下不乱节奏、不急于一板吃掉对方,而是用节奏和路线消耗对手,这是过去几场比赛她最明显的提升。
场外的细节同样耐人寻味。
孙颖莎一向不是那种把情绪写在脸上的选手,哪怕在赛点,她的表情依旧是那种淡定的专注。
《瑞典每日体育》的一位记者赛后说,看她打球的节奏,甚至给人错觉——不是在打比赛,而是某种节拍器在做着自己最熟悉的工作。
这种稳定感,其实就是顶尖球员的杀手锏。
袁嘉楠的敬业和坚持,也让这场比赛有了另一层意味。
她出生在河南,职业生涯前半段在中国度过,而后转籍法国,从2006年起开始征战国际赛场,一打就是快二十年。
她用自己的方式延长职业生命,并且仍然能在单站赛事掀翻世界前十。
只是面对孙颖莎这样兼具速度、力量、变化的对手时,她的打法优势也被压到极限。
对于观众来说,两小时内看同一个人连续赢下两场高水平赛事,这种满足感是直接的。
瑞典大满贯的赛场氛围也给比赛添了不少味道——现场音乐、小观众的尖叫、还有当地球迷特有的互动方式,都让比赛更有节奏感。
而孙颖莎的“稳”和“快”,在这样开放热闹的环境里反而显得格外有压迫力。
就这样,一天两胜的孙颖莎,从短暂的“冠军荒”中打出一个漂亮的回应——不是靠话语,也不是依赖签表,而是用场上的每一个得分、每一次压制,把那种属于顶尖选手的信服感,重新摆到了所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