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国军飞行员驾机携4.6吨银元起义,却迷失方向,油量也见底

#热问计划#

1949年2月20日那个要命的凌晨,唐山郊外突然传来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看到一架巨大的运输机正往河滩上冲。

飞机驾驶舱里,杨保庆的嘴角流着血,几颗门牙刚被撞掉。但他顾不上疼痛,推开舱门就往外爬。这架原本要飞往台湾的C-46运输机,现在却躺在了华北的土地上。

当解放军战士赶到现场打开货舱门时,所有人都愣住了。满满一机舱的银元!白花花的,在晨光下闪闪发光。

经过清点,整整17万枚银元,重达4.6吨。按当时的物价,这笔钱够几万个工人干好几年的。杨保庆却对围过来的人说:"这些都是人民的,我要全部交给人民。"

从农家子弟到美训飞行员

杨保庆1922年生在河北曲阳的一个农民家里。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七七事变一爆发,他家跟无数中国人一样,被迫逃难到河南。

这小子从小就有股倔劲儿。家里不让他当兵,他偏要去。背着家人偷偷跑到四川,考进了成都陆军军官学校。1942年底听说空军招生,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能到美国学飞行,在那个年代可是了不得的事。杨保庆在印度待了3个月,又被派到美国深造。回国后立马上了抗日前线,开着战机轰炸日军,立下不少战功。

抗战胜利后,他本想退伍回家过安稳日子。毕竟已经娶妻生子了,谁不想跟家人团聚?可上级不批,硬是要他继续留在部队。

更气人的是,内战一打响,蒋介石玩了个狠招。把所有飞行员的家属都送到台湾,美其名曰照顾,实际上就是当人质。

家人被扣台湾的痛苦

杨保庆的妻子刘毓璞是辅仁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带着两个孩子被强制送往台湾。二儿子到台湾就水土不服,一病不起,这让杨保庆心急如焚。

每天晚上想起远在台湾的妻儿,这个铁血汉子也忍不住掉眼泪。想照顾孩子照顾不了,想陪伴妻子陪伴不了,这种折磨比上战场还难受。

1949年2月,杨保庆被派到西安执行运输任务。就是这次任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西安机场,他碰到了姐夫赵连景。两人一见面就聊开了,谈到国民党的种种做法,都是一肚子怨气。杨保庆试探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不,驾机起义算了。

姐夫当即表示支持:"这是正路!我帮你照顾嫂子和孩子,你放心大胆地干。"还说自己也要弃暗投明。

夜黑风高的冒险行动

有了姐夫的支持,杨保庆把身上所有钱都掏出来,托他想办法转给台湾的妻儿,让她们找机会回大陆。

他还联系上了妻子,说了自己的打算。刘毓璞完全支持丈夫的决定,两人约定了暗语:起义成功就发电报问"老二的病好了吗?"

杨保庆开始物色合适的飞机。他很清楚,一旦起飞就没回头路,必须选燃料充足、性能可靠的。经过几天观察,他盯上了那架准备飞台湾的C-46。

这飞机不但油量足,关键是机舱里装着4.6吨银元。杨保庆心想,既然要起义,就把这笔财富也一并交给人民。

2月19日深夜,机场上静悄悄的。杨保庆趁着夜色悄悄接近C-46,熟练地爬进驾驶舱。坐在驾驶座上,他心跳得厉害,但信念坚定得很。

发动机一启动,轰鸣声在夜空中格外刺耳。等哨兵反应过来想阻止,飞机已经在跑道上滑行起飞了。

迷航之后的紧急迫降

飞机升空那一刻,杨保庆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他要飞往北平,那里刚和平解放,机场条件好,适合大型运输机降落。

可是夜间飞行的技术条件实在有限。没有GPS,没有雷达引导,全靠肉眼看地面标志和简单仪表。更要命的是,杨保庆完全孤身作战,没有任何地面支持。

夜空能见度很低,云层时厚时薄。飞了一段时间后,杨保庆发现下方的地形不对劲,根本不像去北平的路线,反倒像某个山区。

在那个年代,即使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没有地面引导进行长距离夜航,也很容易偏航。何况杨保庆心情复杂,多少影响了判断力。

更糟糕的是,油量表指针开始往红色区域移动。他原以为燃油够飞到北平,现在看来要么估算有误,要么这飞机原计划中途加油。

燃油持续消耗,发动机声音越来越弱。杨保庆急得满头大汗,四处寻找紧急迫降的地方。就在燃油即将耗尽时,他看到前方有片相对平整的河滩。

虽然条件不理想,但已经是最好的选择。杨保庆开始调整高度和速度,准备紧急迫降。凭着在美国受训时掌握的扎实技术,他成功把这架沉重的运输机平稳降落在河滩上。

投奔光明的新开始

杨保庆被安全护送到北平,受到各级领导接见。当问起机舱里的银元时,他毫不犹豫地说:"这些都是人民的财产,我要全部交给人民。"

按照约定,杨保庆给台湾的妻子发电报:"我们老二的病好了吗?"刘毓璞一收到就明白了,立即开始准备回大陆。

作为辅仁大学毕业生,刘毓璞有文化有觉悟,完全理解并支持丈夫的选择。她抓住机会,带着两个孩子偷偷登上从台湾飞青岛的飞机。

到青岛后,她又找到自行车,推着孩子成功穿越国民党封锁线,抵达解放区济南。夫妻重逢那一刻,两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开国大典的光荣时刻

杨保庆夫妇很快被批准加入人民解放军空军。刘毓璞到华北航空局当会计,杨保庆被派到齐齐哈尔空军航校当飞行教员。

1949年6月,杨保庆开始了教员生涯。他不但要传授飞行技术,还要帮学员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这些年轻人都怀着保卫祖国蓝天的理想,杨保庆的经历更是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如期举行。年轻的人民空军派出17架飞机参加受阅,杨保庆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当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时,杨保庆心情无比激动。他想起驾机起义的那个夜晚,想起河滩迫降的惊险时刻,想起与妻子重逢的喜悦。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光辉时刻。

参加开国大典受阅的还有其他起义飞行员,比如谢派芬,他也是1949年驾机起义的。这些人的经历虽然不同,但都有个共同点:选择了光明,选择了人民。

继续发光发热

开国大典后,杨保庆继续在航校当教员。他参与培养了新中国55名女飞行学员,作为3名教官之一,用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帮助这些巾帼英雄掌握飞行技术。

在随后的日子里,杨保庆多次立功,为祖国航空事业发光发热。他不但是优秀飞行员,更是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在他培养下,一批批年轻飞行员成长起来,成为人民空军骨干。

1985年杨保庆正式退休,但没有真正闲下来,继续为航空事业贡献余热。他经常受邀各地演讲,向年轻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从河北农家子弟,到美国受训飞行员,再到驾机起义英雄,最后成为人民空军功臣,杨保庆的人生见证了那个伟大时代的历史变迁。

那架装载4.6吨银元的C-46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杨保庆的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人生关键时刻,要有勇气做出正确选择,要有决心站在人民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