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参与综艺会有害?李乃文:可以尝试,少接为佳,演戏才是核心

差不多一个月前,李乃文靠着他那绝佳的综艺感,成功跻身叔圈“天菜”的行列,然而在翻红百天之后,他在采访里又改口了,觉得:综艺会耗费个人的神秘感,应该专注于演戏本身!

这次“自打嘴巴”到底算不算李乃文的人设崩塌,还是背后还有点啥猫腻?

这档综艺真的帮我翻了一把身,让我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里。

但别多接

最近呢,历史剧《归队》挺火的哈,李乃文作为主演之一,被采访时对记者的各种提问都能应对自如,毕竟剧里的内容,早就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了。

就这次被问到:“你觉得演员参加综艺会不会把神秘感给消耗掉?”的时候,李乃文可算是少见地掉了下链条,不过没多久他又迅速调整过来,沉稳地回答,说得很认真。

李乃文表示,自己觉得综艺其实是演员的一种另一种表达方式,不仅可以让观众更接近演员,还能激发他们的艺术灵感。

李乃文觉得,综艺节目多了反而会削弱演员的神秘感和信任感,所以不能一直参加下去,得把主要精力放在拍戏或舞台剧上,毕竟那才是自己的本职。

李乃文那份清醒真是让不少自诩演员、却整天泡在综艺的“综艺咖”们脸上挂不住,不光他们,就连那些把演员的职业搁一边,偏偏粘着直播间,大喊“321”打价格的明星,比如亮哥,也难逃被点名。

2002年,他凭借《北京假日》这部作品成功闯入演艺圈,算是敲开了门,也在此基础上稳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

到了2012年,他被认为是最具商业价值的艺人,而到2015年,则荣获观众最喜欢的影视明星称号。到2016年,他又成为首届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上的年度突破男演员。

那会儿的亮哥,让粉丝们忍不住跟海清一样高喊:你是我的神。不过,就是这么一位肩负无数光环、粉丝满心期待的实力派演员,竟在《爸爸回来了》之后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事业重点。

一开始是《全员加速》,接着又上了《极限挑战》,他的状态像是陷在了那个搞笑人设的框框里,怎么也出不来。

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这哥们除了当综艺明星不行,还跑去当带货主播,321点开链接,表面上看似能帮他迅速赚点短线收益。

不过,黄景瑜在综艺里一句“亮哥最怕什么,最怕价格打不下来”,可是狠狠揭开了这位昔日艺术家的最后一层面纱。

反过来看,那些参加综艺真人秀时坚守原则和底线的演员,虽说减少了综艺行程可能导致的数据和神秘感加持,但起码也把观众在看作品时出现跳戏的可能性降得更低一些。

像沙溢这样凭借情景喜剧的基础轻松驾驭“跑男”那样的综艺感,在《流浪地球2》中依旧能够张弛有度地演绎张鹏这个角色。

他的搞笑天赋令人信服,坚韧和责任感也让人放心,综上所述,沙溢的张鹏这个角色很好地证明了,演员参加综艺并不一定成问题,关键在于一直怀着对表演的敬重。

那份气节在打破界限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一文不值

或许有人会觉得,在影视行业冷到不行的情况下,艺人尝试转到别的领域保持热度也无可厚非,没必要非得死磕“演员”这块名牌,非得死守着那份纯粹。

或许所谓的神秘感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重要,但从李乃文的采访内容和娱乐圈的各种前车之鉴来看,这种短期转型带来的好处,实际上对演员的长远规划来说肯定是伤害挺大的,修复起来也挺麻烦的。

演员最宝贵的本钱,恐怕就是那份神秘感和专业的形象,比如岳云鹏站在那里,不用开口也能让粉丝笑开了嘴;闫学晶的剧照一出来,观众一看就知道,戏里谁最苦命。

要是他们换个角色设定,比如喜剧演员演霸道总裁,或者苦情类型的角色演大女主,观众一眼就会觉得不搭调。而这份不适应,也同样会在综艺主播和售货员们身上显露出来。

不是他们演技不行,也不是观众有偏见,而是他们的专业形象受到了影响,让观众一时难以接受他们的新角色。如果演员的个人性格太过明显,与角色的契合度就会变差,结果也就难以让人信服。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影视行业的寒冬确实是现实,资源有限也是真实存在的,“李乃文们”不过是在困境中选择靠综艺或者直播来扩大年轻观众的基础,提升知名度和个人的商业价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