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省生娃不用催?每8个新生儿就有1个在广东,连续七年生育率全国第一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2024年,广东东莞长安镇厦边社区的一位年轻妈妈领到了2万元生育奖励和每月300元的育儿补贴。 这是社区对户籍居民生育二孩的鼓励政策,若是生三孩,奖励高达5万元,月补贴500元。 这样的场景在广东并不罕见。

同年,广东出生人口达到113.3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这已经是广东连续第七年稳居全国出生人口首位。 广东以占全国1.87%的陆地面积,承载了全国9%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0.5%的经济总量,也成为了全国唯一出生人口突破百万的省份。当全国多地为人气负增长担忧时,广东却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成绩单。

经济底气,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生育信心

广东的生育优势背后,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 2024年广东GDP超过14.16万亿元,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相对较高。

珠三角地区尤其明显,深圳、广州、东莞这些城市提供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月收入过万的工作并不少见。 有工作、有收入、有希望,年轻人自然敢生娃。

广深两大都市圈提供超6000万就业岗位,吸引3000万外来务工人员,其中80%处于20-35岁生育黄金期。 比亚迪、富士康等制造业巨头直言:“选择广东就是选择人口红利”。

人口结构,年轻化成生育主力军

广东的人口结构具有明显优势。 2024年末,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

深圳更是夸张,平均年龄只有33岁,劳动人口占比高达83%,十个人里八个都在适婚育年龄。 这些年轻人从哪来的? 答案很简单:全国各地涌向珠三角打工的年轻人。

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74万,其中超过六成是外省迁入人口。 广东的省外流入人口达到了2962.21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812.34万人,领先全国其他省份。

广东新生儿中近四成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他们可能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可能挤在工厂宿舍的上下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潮汕、粤西等地,宗族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多子多福”、“延续香火”的观念深植人心。 这些地方约35%的家庭计划生二孩或三孩,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潮汕地区堪称“生育文化活化石”。 宗族观念浓厚,家族企业传承更让生育与经济发展挂钩。 当地人调侃:“家里没三五个孩子,生意都传不下去! ”

2024年,汕头市出生人口超过10万,占全省近1/10,出生率10.5‰,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提到,潮汕地区二孩、三孩家庭比例高于全省平均值。

即便在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珠三角城市,每逢佳节,祭祖续谱的场景依然随处可见。这种文化底蕴为广东的高生育率提供了精神支撑,是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广东模式,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

广东的成功依托于独特的人口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这些条件短期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复制。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达,高房价、高竞争压力、长通勤时间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中西部地区虽然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就业机会有限,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生育主力军相对较少。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经济发达的地方生活成本高,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年轻人又留不住。

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占全国总量11.8%,相当于“东北三省总和×3”或“江浙沪+北京的出生人口之和”。 若把广东单独拎出来,其出生人口规模甚至超过全球近半数国家的总生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