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8号,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大将胡宗南叫到南京,俩人要商量件“大事”——其实就是打陕甘宁边区的主意。胡宗南一到,蒋介石连夜跟他敲定了攻打延安的方案。
可有意思的是,这份方案连胡宗南手下的高级将领都还没摸着门道呢,就已经被咱们中共地下党、也是胡宗南机要秘书的熊向晖,偷偷送到延安了。
拿到这份要命的情报后,毛泽东在地图跟前琢磨了好久。他比谁都清楚,胡宗南带着25万大军按计划打过来,咱们这边只有2万人的队伍,那肯定是妥妥的劣势。
琢磨来琢磨去,毛泽东下了个重要决定:提前主动撤出延安。撤离前他也知道,大伙儿心里都不愿意走,所以就开始给大家做思想工作。
他先跟所有人表了态,自己跟大家一样,都想保住延安,但这“保”不是硬拼。他说:“延安肯定要保,咱们在这儿住了13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还培养了不少干部,指挥着全国的革命,全中国谁不知道有个延安啊,这地方不能不保。”
接着他就讲了,到底该怎么“保”才对。他说胡宗南有25万兵,咱们延安就2万人,硬拼那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嘛。正确的做法是暂时放弃延安,这么做不影响解放战争的大局,不光能帮着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后说不定还能把延安收回来,甚至拿下更多新地方。
他还把这策略总结成了一句话:“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听到这儿,大伙儿才算明白:毛泽东的眼光从来没只盯在某一个地方,他看的是整个中国。后来他说“那些大城市,整个全中国,都是咱们的”,这话一出口,大家脸上都有笑容了。
毛泽东见大家懂了他的全局想法,又补了一句:“回去之后问问战士们,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看他们愿意不愿意?”
毛泽东特别会跟人沟通,这点最明显的就是,对不同的人他说不同的话。跟延安当地老乡讲为啥要暂时撤出延安时,他拿“包袱”比喻延安,好让老乡们听明白。当时他是这么说的:“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咱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扔给敌人背,这样咱们打仗的时候更主动、更灵活,就能消灭好多敌人,等时机到了再反攻,延安肯定能重新回到咱们手里。”
毛泽东看事儿看得特别远,他早就料到国民党占领延安后的下场——他觉得蒋介石一旦占了延安,反而会输掉一切。
那为啥蒋介石占了延安,反倒会“输掉一切”呢?
毛泽东把这个问题说得又详细又形象。他说,除了延安是个包袱之外,还有个原因:蒋介石占了延安,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他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坑害国家和老百姓,根本不得人心。而且蒋介石这人的性格,占了延安之后肯定会以为共产党总部被他端了,然后就会轻敌,不做全局的打算,最后肯定得失败。
连蒋介石因为轻敌可能会干出啥事儿,毛泽东都预估得明明白白。他说:“蒋委员长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一占了延安,他就能跟全国、跟全世界宣布,‘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被端了,现在就剩点散匪,他就是在剿匪,这样还能挡住外面的干预。但这也就是蒋委员长自己瞎琢磨,是他个人的打算,不是大家都这么想的。可这人就这毛病,只想着自己的事儿,别人怎么想、想啥,他根本不管。”
毛泽东还挺乐观地感慨:“你蒋介石能打到延安来,我也能打到南京去啊,来而不往非礼也。”
经过毛泽东这么一劝,全体军民都懂了:撤出延安,其实是毛泽东给蒋介石演的一出“空城计”。毛泽东他们撤的时候,确实有点无奈,但也是被动情况下的“主动选择”。而这种主动退让,正好体现了不纠结一时的成败,盯着长远、盯着最终胜利的眼光。
毛泽东的沟通能力在这儿又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撤出延安的时候,没人觉得沮丧,个个都积极乐观,整个撤离过程也有条有理。
毛泽东他们是最后撤离的,撤的时候敌人已经离延安特别近了,胡宗南还派了几十架飞机炸延安。有一次,一颗炸弹把毛泽东住的房子附近的空窑洞炸塌了,另一间房还着了火,火苗呼呼地窜。
毛泽东房间的窗户都被震坏了,屋里全是呛人的灰尘。警卫员把院里的弹片拿给他看,还急着说“必须马上转移,这儿太危险了”,可毛泽东拿过弹片掂了掂,还开玩笑说:“这是块好钢,能打几把菜刀呢。”
那时候毛泽东压根没想着要撤离,他还想留下来看看胡宗南的部队到底啥样。后来还是彭德怀反复催,而且确认所有人都已经转移了,他才决定走。
正式撤离前,毛泽东在轰隆隆的炮声里不慌不忙吃了顿饭,然后跟警卫员吩咐:“你们把房子打扫干净,桌子摆端正,茶壶碗放整齐,让胡宗南知道,延安是咱们的,咱们还会回来。”
走出房门的时候,毛泽东还停了下来,看了看空荡荡的延安城和高高的宝塔山,然后上了汽车,开始了转战陕北的路程。后来汽车被打坏了,他就改成骑马、走路。
毛泽东在陕北转战的这一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那可是能定乾坤、得天下的关键一年。
不过这一路转战,也确实让毛泽东操碎了心。转战陕北一共花了371天,一路上全是沟壑和山峁,地理环境又险又差,生活条件也特别艰苦。
单说行军难、吃饭难、住宿难这三件事,就够普通人吓退的了。但毛泽东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光凭着超强的意志和毅力扛过了所有困难,还一边谋划西北战场、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一边想奇招对付胡宗南的追兵。
其中一个“奇招”就是:拿自己当诱饵,打击胡宗南的部队。
刚开始撤离的时候,毛泽东用了个化名“李德胜”,意思就是“离开之后有理由能胜利”,用化名也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
可没过半年,毛泽东又把本名用了回来,甚至还在电话里公开说:“我是毛泽东!”
他之所以敢把本名用回来,是因为之前刚给胡宗南送了个“大礼包”——青化砭战斗。这场战斗是毛泽东专门给胡宗南设的局,在青化砭战役里,国民党损失了差不多4000人,整编31旅在青化砭被解放军全灭了,旅长李纪云被活捉,副旅长周贵昌战死了。
这场仗让胡宗南丢尽了脸,他气得不行,一门心思要找到毛泽东的下落。就在胡宗南绞尽脑汁找线索的时候,毛泽东和中央的领导们正聚在一起,商量中共中央接下来该往哪儿去。
任弼时的意思是让毛泽东他们赶紧撤离,毕竟当时敌人把共产党围追堵截得厉害,情况特别危险。为了让毛泽东知道有多危险,任弼时还提到了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英勇牺牲的事,言外之意就是:要是你被国民党抓了,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听了之后特别沉痛,在窑洞里提笔写下“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八个字。但除了这件事,任弼时强调的“个人安危”问题,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任弼时坚持让毛泽东为了安全往东走,过黄河,可毛泽东却大胆决定:不往北也不往东,就往西走,他反对往东。
任弼时说,只有往东走才能保证安全。毛泽东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更清楚自己是整个大战略里的重要一环——现在胡宗南一门心思想找他,他想把自己当诱饵,把胡宗南的部队引到西边去。跟任弼时争论的时候,他这么说自己的想法:“咱们要是往西走,咱们补给困难,敌人会更困难,咱们吃不上粮,敌人更吃不上;而且往西走,越走越荒凉,敌人跟没耳朵没眼睛似的,不知道咱们往哪儿走。可要是往东走,有条大路,敌人跑得可能比咱们还快,那咱们更不安全。”
任弼时和毛泽东为“该往哪走”吵得不可开交,关于“过不过黄河”,毛泽东说:“胡宗南就是想把咱们往东赶,就算灭不了咱们,只要把咱们赶到黄河边,他就觉得自己赢了。现在往东走是绝路,会掉进陷阱里。”
最后还是周恩来出来打圆场,他提议“先往北,再往西北转移”,这才让大伙儿达成了一致。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在陕北转战了一年。正因为他留在陕北当诱饵,才能把胡宗南的部队牵制住,用中央纵队800多人,靠“蘑菇战术”拖垮了胡宗南20多万精兵,最后实现了“粉碎蒋介石重点进攻”的目标。
后来胡乔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写:“毛主席力排众议,坚持把党中央留在陕北,这真是个伟大的战略部署,也是他书写自己一生辉煌历史里的‘得意之笔’。”
胡宗南的部队被牵制住之后,全国战场的形势越来越好。山东的华东野战军在4月下旬,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72师的师部和两个旅,差不多2万多人。孟良崮战役里,粟裕带着部队包围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一共歼敌3.2万多人,师长张灵甫被打死了。
晋冀鲁豫、晋察冀的人民解放军也传来了打胜仗、消灭敌人的好消息。
到了1948年4月21号,胡宗南没办法,只能离开延安,延安又重新回到了人民手里。
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实现了“拿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的伟大目标。
1950年3月,胡宗南那20多万军队几乎被打光了,他只能一个人从西昌机场坐飞机逃往台湾……#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