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果达讲述:长征中毛泽东巧用心理战镇住张国焘

毛泽东的心理战术堪称闻名遐迩。众人皆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场上,他曾在关键时刻多次巧妙运用空城计,转危为安。然而,鲜有人提及的是,在长征途中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对张国焘亦巧妙地施展了心理战术,同样实现了化险为夷的壮举。

中央深夜北上

1935年9月10日凌晨2时,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针对张国焘南下的策略展开抵制,带领中央红军毅然选择独立北上,形势紧张且充满风险。叶剑英在匆忙出发时,不仅遗漏了随身携带的手枪,更未能及时通知其机要秘书和机要科的核心成员,便孤身一人踏上了征程。杨尚昆感慨道:“若非叶剑英同志获取并披露了张国焘的威胁和阴谋,中央为何要如此急切且冒险地行动?这难道不是疯狂之举吗?”杨尚昆的言辞充分体现了当时形势的紧迫与危险。

然而几乎所有著述在叙述这一重要时刻时,几乎都用了轻描淡写的文字,似乎中央红军的离开是轻而易举的。这就使人费解:既然当时张国焘孤注一掷志在必得,甚至在中央独立北上后还敢于另立中央,开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党籍,通缉杨尚昆与叶剑英,那么当时为何没有动手以求一逞?人们普遍想当然地以为中央红军是在半夜秘密出走,张国焘并不知情,所以避免了武装冲突。作为历史当事人的彭德怀也有这种观点。他在回忆中说:“毛主席亲到徐、陈处商谈行动方针。陈谈,张总政委(张国焘)来电要南进。毛主席即说:‘既然要南进嚒,中央书记处要开一个会。周恩来、王稼祥同志病在三军团部,我和张闻天、博古去三军团司令部就周、王开会吧。陈昌浩同意了,他们未想到是脱身之计。”

然而,事实却与传闻相反,张国焘对中央计划单独北上的举措了如指掌。

张国焘知悉中央北上计划。

“两路行动绝不应各自为战,我忠诚于党和革命事业,自信所言非虚,请问如何?敬请指示。”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央已确定独立北进,且即将付诸行动。然而,张国焘的电报却明确要求“两路行动不可分割”,这显然是在向中央暗示他掌握了中央的动向,其中包含警告与威胁的意味。另外,张国焘虽然已经暗中指令陈、徐率部南下,却仍在中央面前装作恭候指示,这种行为显然是在试探并试图迷惑中央。

凌晨10日的拂晓时分,张国焘再次向林彪等同志发送了一封转呈中央的电报。

“林、聂、彭、李(富春)、转恩、洛、博、泽、稼等同志:得悉中央意图率一、三军独立东进的消息,我方实感难以认同。一、四方面军刚刚会合,便又面临分道扬镳的可能,党内任何讨论都不应如此草率。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心,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目前一、三军已先行出发,若遇阻碍,请务必撤回。无论南进或北战,我们都应并肩作战,独立东进恐难逃敌军围剿。在此紧急关头,恳请各位领导三思而后行。静候回复!朱、张,九月十日,凌晨四时。”此电表明中央红军刚启程,张国焘便迅速作出反应。他之所以让林彪转发电报,是因为中央北上时已关闭电台。张国焘显然清楚中央与林彪的联系并未中断。这两份电报的发出时间与中央单独北上的行动紧密相连,显示出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动向了如指掌,并未被蒙蔽。换言之,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行动了如指掌,密切关注。令人费解的是:当中央红军北上时,张国焘为何在事前事后表现得如此嚣张,仿佛剑拔弩张,却在关键时刻显得慌乱失措,失去了信心?尤其是后一份电报,已显出“急不择言”之态,与前文判若两人。这正是毛泽东对张国焘心理战在关键时刻发挥效用的体现。

毛泽东致张国焘第一电

1935年9月9日的午后,正如彭德怀所述,毛泽东在聆听完陈昌浩就张国焘来电要求右路军做好南进准备的报告后,随即前往周恩来处主持了一场紧急会议。会议结束后,党中央立即向左路军红军总司令部发送了一封电报:

国焘同志,并告徐、陈。

陈谈右路军南下的电令,中央认为实属不妥。现恳切指出,当前唯有北上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若南行,敌情、地形、民众及物资供应均对我军极为不利,或将导致红军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央坚信,北上方针绝不可动摇,左路军应迅速北上。一旦东进受阻,可考虑西渡黄河,进而占领甘肃、青海、宁夏等新区域,随后再向东推进。望速速回复。此令,中央,九月九日。

在这份电报中,除却中央坚持北上战略的明确指示,还蕴含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陈谈”二字。这两个字背后,暗含着对张国焘具有深远意义的心理暗示。一方面,它透露出陈昌浩已将张国焘于9月8日22时下达的,要求右路军做好南进准备的密电内容,口头汇报给了中央。另一方面,这份电报是同时发送给张国焘、徐向前以及陈昌浩的。中央将陈昌浩向其的汇报内容同时告知张、徐、陈三人,这不仅彰显了中央的坦荡与光明,也证实了所述信息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可想而知,张国焘看了这样的电报一定会对陈昌浩的立场产生极大的怀疑,因为徐向前和陈昌浩原本是明确支持中央北上的。1935年9月8日上午9时,徐向前与陈昌浩就在给张国焘的电报中说:“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随后他俩虽然改变主意同意南下,但生性多疑的张国焘心里依然是很不踏实的,因为他知道中央在组织上有着绝对的权威,毛泽东又聪明过人,尤其擅长思想说服工作,谁能保证陈昌浩不会又转而支持中央。为此,张国焘担心夜长梦多,就立刻在当晚分别给陈昌浩和中央各发出了一份电报。前者是命令陈昌浩第二天,即9月10日就率领左路军南下以制造既成事实。后者就是前述给中央所谓“自信不会胡说”的电报,试探中央是否已经掌握自己命令右路军立刻南下的计划。结果,毛泽东的回电使张国焘大惊失色。

毛致张国焘电报二

“速令右路军南进。”尽管我没有见到那份原始电报,但最早阅读电报的叶剑英曾亲口向我提及此事。

中共中央即刻紧急召开会议,决议先行单独北上,以把握主动权,规避潜在冲突。会议结束后,夜已深至午夜时分,毛泽东针对张国焘于9月9日24时发出的来电,迅速回复,向张国焘发出第二份电报。

国焘同志:

徐、陈二位关于右路军南下的电令,中央认为实属不妥。中央现正恳切指出,当前唯一的正确方向唯有北进,方为可行之道。若南行,敌情、地形、民众以及物资供应均对我方极为不利,红军或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央坚信,北上方针绝不可有丝毫动摇,左路军应迅速北上。若东进遇阻,亦可西渡黄河,占据甘、青、宁、新等地,此后再逐步向东推进。望速赐回复。中央九月十日

陈昌浩不仅向中央汇报,还将张国焘的第二封秘密电报呈送中央审阅。

张国焘的计划和策略瞬间陷入了混乱。他过往敢于与中央对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有陈昌浩率领的四方面军主力支持。然而,一旦陈昌浩的态度出现转变,张国焘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他的所有计划都可能化为乌有。根据毛泽东在两封电报中的隐晦提示,张国焘不得不承认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陈昌浩已被毛泽东说服。如此私密的信息陈昌浩都向中央汇报,张国焘怎能再相信他会遵从他的指令?他怎么还敢命令陈昌浩阻止中央独立北上?更让张国焘不安的是,陈昌浩立场的改变将彻底改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这种想法让张国焘顿时感到信心全无。显然,在慌乱之中,张国焘未曾察觉到毛泽东的电报仅是发给他的。因为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电报被叶剑英偷走并转交给毛泽东,而陈昌浩对此一无所知。若张国焘与陈昌浩能够及时沟通,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走向。当张国焘意识到自己被欺骗,毛泽东早已远去,这也解释了张国焘后来的愤怒和沮丧。

毛泽东精准洞察张国焘内心的疑虑与不安,于关键时刻巧妙运用心理战术,稳固地遏制了张国焘的轻率举动,确保了中央红军得以安全独立北上。此举再次在险峻的关头,不仅挽救了红军,也拯救了党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