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狗卖伞!晴雨伞,不是情侣伞!别误会!

单身狗卖伞!晴雨伞,不是情侣伞!别误会!

50块的伞,敢说可以撑起快乐?!

“这把伞特别好用,它哄得住老婆,打得了小三,还能顺手接盆雨水回家。”当这位卖伞的大哥用一副欠揍的语气,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直播间瞬间爆了——评论区滚屏的弹幕只有一个关键词:“买它!”

说真的,卖伞的还真不少,但能把伞卖成“单身狗的快乐源泉”,这位主播算独一份儿。他不讲性能,不聊科技,反倒给你生动展示伞在生活中的各种“误用场景”:崩溃时,大呼小叫“伞就是天线,你撑起来我开心啦!”;心塞时,转手充当喇叭花喊话“有伞的日子,连风都不敢太过分”;甚至连伞壳子都不放过,一本正经吹成“自带二次元画风的剑鞘”。

还真别说,半个小时,这位单身狗硬是把伞“霍霍”出了10万单。不知道厂家看这一幕,是该笑得数不清钞票,还是哭得想要反思,为啥自己花了上百万市场推广,效果还不如他洗碗都没时间的随口调侃。

当代年轻人买伞,看中的到底是伞还是“人设”?

想当年,买伞得像参加科普课堂一样——材质呢?双层还是单层?能抗几级风?防晒指数几何?这些“专精知识”,十年前放朋友圈还算得上高逼格。而现在,你朋友圈里总有几个人,伞还没晒直接晒伞的故事了:

- 发愁的时候,撑开伞抱着一句“工作堆成山,老板付日薪”,给七尺男儿配个卡通印花伞,场面笑得给人发糖!

- 等雨到了晚高峰,炸街伞比炸街车还吸引目光,上面印的“是命运让我迟到”摇曳在地铁入口。

你会发现,伞已经从“工具”升级成了“情绪表达装置”。你买伞,买的不光是伞,而是一个可以传递自己态度的趣味符号。正因如此,像今天这种“卖伞卖人设”的玩法,格外容易中年轻人的下怀。

为什么“讲品不如讲梗”?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变得稀缺的也更难“认真”了。讲性能,无非是要强调让产品好记;但讲梗,讲的是真让人“上头”。谁不爱听故事呢?

拿这次爆火的伞来说,与其告诉你“防晒指数50+”,还不如让你记住“打着它,太阳都不好意思离你3米近”。与其说它“铁骨铮铮,抗得住10级风”,不如展示下瞬间变喇叭花,带来的喜剧效果。言简意赅,戳脸又戳心。伞没到,快乐已经开始上门,这波操作简直绝了。

用幽默讲商品,是消费升级还是“心态降级”?

有人捧,也有人质疑:“啥玩意儿都能火?把消费者都当小孩哄?”但不得不承认,眼下的年轻人消费,多少带点“虚浮感”,买一份避雨工具只是一小步,想买到“雨天拒绝emo”的心态,才是关键。当代消费者,特别爱被这些“用心写段子”的商家击中软肋,甚至甘心为“搞笑成本”买单——成年人的世界太无聊了,需要些小幽默来调味,给心情撑起伞。

单身狗一句至理名言

正如这位“卖伞很社会”的主播所言,别管晴天雨天、夏天秋冬,别怕将“伞”,但求玩得破天。

让生活包容点噪点,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