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瑞雪宣布辛选新调整,主播变合伙人,利润四六分成,赔钱公司不管

初瑞雪把辛选改成合伙制了,直播间里有人笑有人愁,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一下子愣住,这事你我邻居都能踩个跟头;事情是这样的,辛选把主播从签约变成合伙,公司只收约5%服务费,主播分利润四六开,谁能想得到,原本公司管得死死的,现在变成“你是自己CEO,赔钱公司不管”这话在直播里被赵梦澈当众念了出来,语气平静得像菜市场找秤的吆喝声。

核心事实先摆这儿,9月初到月中,初瑞雪接手辛选,随后在一场长时间直播里宣布合伙制,官方口径是公司负责供应链和中台支持,主播自行成立独立合伙企业,承担运营和法律责任,分成变成主播拿60%、公司拿40%,公司再从交易里抽取约5%服务费,赵梦澈还在镜头后面对主播说“你们是法人,可以查账,但赔钱公司不管”,这话让直播间弹幕瞬间炸了。

把辉煌往事拉出来对比一下,辛选并不是没底气,几个月前初瑞雪第一次带货,15小时的直播上了200多个商品链接,单场销售额报了20亿元,这数字像炸雷一样,证明曾经的系统能把货卖成爆款,辛巴时期打造了16位头部主播和15位腰部主播,年销传言有500亿供应链体量,粉丝和流量曾经是金山银海,大家记着那热闹的日子,谁不怀念。

从公司角度看,这一波操作像是清仓整理,合伙制能把成本和法律风险往主播那儿推,分析师陈礼腾也说了,这模式能降公司成本、规避风险并激活主播主动性,但代价是主播自负盈亏、承担法律责任,这话听着冷冰冰,却是真的——公司少管了运营,主播要自己管货源、质检、售后、账目和税务,任何一环出问题,法人要负责。

说到群体痛点,基层主播和中层团队最先感受得到,内部员工吐槽说以前有运营团队推着你走、公司有统一品控和售后流程,现在合伙后,很多中台服务变成付费模块,主播要自己出钱买数据、买引流、买培训,算下来边际成本上去了,风险也没少,普通主播的现金流本就紧张,一旦某场直播赔了钱,赔的是自己公司,而不是大平台兜底。

网友和行业内人的吵架声更热闹,网络上有段时间出现各种梗图和评论,有人说“辛选这是把主播当小餐馆放租”,也有人指出平台的流量重构会把头部流量切成小块,短期内粉丝池会被妻子和徒弟们承接,长期则可能推动腰部主播崛起,天使投资人郭涛的观点被搬上热搜,他认为这是快手去头部化的加速器,机构化转型若成功,反而能降低对个人的依赖,成为平台上的企业号标杆。

行业今昔的扎心对比在这儿最明显,早年直播带货是“人设+信仰式玩法”,主播是明星,粉丝信任人带货,产地故事、信任背书能换来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成交,平台和品牌愿意靠人设买流量;如今生意走向“付费套餐式割韭菜”,流量、标签、数据都被量化,唱价钱的越来越多,平台和机构更看重能复用的供应链和重复成交率,曾经那种靠感情打法的生意,正在被新的商业逻辑切割成拼效率的机械活。

具体数字得写清楚让人心里有数,辛选官方展示过30位主播名录,16位头部、15位腰部和千人主播矩阵的说法还在官网能看到,某场直播数据能刷出超过20亿元销售额,平台上2023年快手带货GMV排名里,辛巴徒弟蛋蛋、时大漂亮、赵梦澈、徐婕都进入前十,这些数字像路标,告诉你曾经的体量有多大,也反映出资源被怎样分配。

政策的暗线不能忘了,市场上有关价格和公平竞争的监管声音越来越多,《价格法修正草案》类话题常被提起,上面要管价格虚高、误导消费者和不正当竞争,但这类监管一方面在推动规范,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难以遏制平台和商家的套利方式,官方要严监管,但市场的玩法在变迁中还在找缝隙,监管和商业之间的拉锯让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主播夹在中间。

对消费者而言,这事儿带来的影响很直接,原先信任主播推荐的商品背后有公司把关,现在责任被拆散了,售后和质量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小公司的法人而不是大企业,这让维权成本上去了,投诉路径复杂了,处理周期拉长了,信任成本提高了,消费者在看直播下单时得比以前多想两步。

普通主播和从业者该怎么办,这里至少有几条实用的活路可以走,第一是把合同看清楚,合伙协议要把利润分配、风险承担、退场机制写死,别只听那句“你是自己CEO”;第二是做基础的财务和合规准备,税务、发票、质检记录要留好,遇事能拿出证据;第三是把流量多元化,别把所有流量都押在一个平台或一个单一账号上,多平台、多渠道、多社群同时经营;第四是联合起来,微小主播可以组建联合体或行业工会式的自救组织,共同谈判供应链和中台服务价格。

这场合伙制变革不是孤立的戏码,它折射出整个直播带货和平台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头部流量在重构、监管在追赶、商业模式在调整,普通人最能感受到的就是风险被下沉而已,别被热闹冲昏头脑,学会看合同、看账本、分散风险,是当下每个参与者必须学会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