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张,今年还能多拿点儿吗?”小区广场舞还没跳完,张大爷就一脸忧心地拉着李大妈唠开了。“你说这物价不见降,咱们盼的那点养老金,明年可别又打水漂!”一句话道破了不少退休人的心事。眼下两件养老大事刚落地,2026年的养老金,到底是稳中有升还是继续原地踏步?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
正文
其实,说到养老钱,每个退休人都像在等一场春雨——既怕来得太慢,又怕只下毛毛细雨。今年社保圈里最炸锅的两件事,一桩是延迟退休正式上路,一桩是全民强制缴纳社保,这俩消息让不少人直呼“政策变天”,但背后到底藏着啥玄机?
先聊聊延迟退休。这事儿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如今成了板上钉钉的大趋势。不少像我朋友这样的企业职工,本想着55岁就能挂靴歇脚,现在却要再多熬几年。他一开始也闹情绪,“不是说好早退早享福吗?”后来琢磨过味来了:“多干几年,多攒点钱,将来手头宽裕些,也算给自己养老加把保险。”站在国家层面看,这波操作直接减缓了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长速度,让社保基金喘口气。据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披露,截至去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0.7亿,比上一年度增加2000万,可见参保覆盖面越来越广,但支出压力同样与日俱增。
再来说说全民强制缴纳社保。今年9月起,用人单位不能再和员工私下商量“自愿放弃”那套假把式,不交就是违法。这对年轻打工族来说,是实打实的保障,对整个社会而言,更是一剂强心针。以前有些小公司为省成本,不给员工交五险一金,看似工资高了一截,其实长远吃亏的是自己。现在好了,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人人受益。据民政部白皮书统计,上半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5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8%,全国累计结余高达9.83万亿元,为未来几年的养老金发放提供坚实基础。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们关心的不只是能不能涨,还得问一句:涨幅到底有多少油水?回头看看历史,自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连续21年上涨,从最初每年10%逐步降到如今2%左右(数据源自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尤其最近三年,大伙都发现兜里的钱虽然比以前多,但超市菜价、水电煤气费一样没含糊,该花的一分没少花。今年官方公布的数据,人均月领3500元左右,如果按2%的标准,每个月也就多七八十块,看起来不少,可摊到日常生活里,也就是买几斤肉的钱。
至于3%的梦还能做多久?坦率讲,希望别太高。现在全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97亿(国家统计局核准),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都是天文数字。而且随着基数越垒越高,同样百分比带来的绝对值更吓人。例如2014年时,人均3000元涨3%,一年不过108元;到了2025年,人均3500元同样3%,一年可是126元,全国一起算账,那是真金白银的大窟窿。所以业内普遍判断,即便经济形势向好、基金家底厚实,要保持过去那种高速上涨已经很难实现,大概率还是维持在2%左右浮动。当然,对于部分低收入群体,各地会通过倾斜政策适当补贴,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暖。
其实,说到底,无论调多少,都离不开一个字——稳!《社会保险法》明确要求建立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和工资水平动态调整,就是为了让大家不用担惊受怕。“饭碗端牢”才是真的幸福。如果只盯着百分之几的小数点,不如关注身边那些悄悄变化的服务,比如社区食堂、适老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