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的试探与郤正的算盘:刘禅“乐不思蜀”背后的宫廷暗流

司马昭的试探与郤正的算盘:刘禅“乐不思蜀”背后的宫廷暗流

人说三国风云,蜀汉最后那点事儿,总绕不开刘禅和他的“乐不思蜀”。可要真琢磨起来,这句话背后,比成都小巷子里的麻辣烫还复杂。李贽当年就有不同看法,说刘禅其实是个安乐菩萨,大家都误会他了。毛宗岗却一口咬定阿斗无情无义,还专门翻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敲打。

这两位明清大儒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到了咱们现在,一锅老火汤里到底掺了多少料,谁也说不清。前阵子回老家陪外婆喝茶,她还念叨着:“你读书多,说说那‘扶不起的阿斗’是不是冤枉?”她年轻时在县图书馆抄过《三国志》,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翻史书,有意思的是,《三国志》里姜维九伐中原,不但没被秋后算账,还一路官升将军、侯爵、最后大将军——段谷之败兵溃如山,也没人敢剥夺他的兵权。姜维自己求降级处分,都被刘禅温柔地挡回去。这跟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失利时受到的待遇差不多,两年后又恢复了原职。这种操作,在当时可是很少见。

而且那些功臣二代,比如诸葛瞻、关兴、张绍这些人,一个个都给安排得妥妥帖帖。有趣的是,我爷爷小时候住在重庆北碚,据他说当地还有流传一句顺口溜:“阿斗心善,不害忠良。”听着像是地方百姓自发替他说话。这些二代确实比不上他们爹能打仗,但位置和俸禄一样不少。

再往下扒拉,就连宦官黄皓这种人物,也只是权力平衡工具罢了,并非什么深恶痛绝的大奸臣。当年郤正和黄皓相处得波澜不惊,既不得宠也不得罪,两个人就像菜市场里卖豆腐和卖酱油的一样,各做各的小买卖。“比屋周旋,经三十年”,这是《华阳国志》里的原话,看似淡然,其实满是机关算尽。

成都投降之前,还有谯周这样的头号投降派撑腰。据《资治通鉴》和《晋书》记载,那封请降信,就是郤正亲手操刀写出来的。我曾问父亲,他小时候村小学墙上贴过一幅字,“知进退者为智”,老师总拿这个典故教育学生别硬拼死磕。他老人家笑言:“哪有啥铁骨铮铮,全都是看天吃饭。”

不过最让人琢磨的是那个著名场景: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结果阿斗答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在旁边早早教好了台词,让他该哭就哭,该装孝子就装孝子。但司马昭一眼识破,说了一句“何乃似郤正语邪!”气氛顿时尴尬到极点。据我表舅分析(他以前在博物馆做讲解),这里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宫廷陷阱题,无论怎么答都危险重重——要么显得怀念旧土,被杀;要么表现太开心,又成薄情寡义之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生活碎片插一句:前年去洛阳旅游,在白马寺遇上一位导游小哥,他闲聊提起“三分天下归晋”的故事,还补充道,当地民间传闻当初洛阳城外常有人模仿刘禅学哭腔取笑魏王府上的宴席,说这是百姓用来讽刺朝堂虚伪。他甚至提到一本快散佚的小册子,《魏晋杂记》,里面有段轶事写道,“昔日邺下士族以‘闭目开目’为赌局戏言”,意思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比谁演技高超。这种坊间八卦虽然未必靠谱,却透露出彼时社会对政治风向的敏感度远超想象。

转回来讲,很多人骂刘禅昏庸,其实细品下来,他倒不是那种残暴嗜杀的人。《世说新语·政事篇》曾经夹带私货,把一些软弱守成君主混作一谈,有一次朋友聚会喝酒,有位研究古籍的小姨夫还调侃道,如果把朱高炽或者嘉庆皇帝丢进那个乱世,他们估计也只能保命苟活,很难做到横扫千军。所以换个角度看,守成容易吗?一点儿都不好混!

关于托孤这一茬,《隆中对》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当初射援跑去见诸葛亮的时候,还专门捎信给正在病榻上的刘备,说丞相夸赞太子的才干远超预期。这些细节埋藏在史料夹缝里,是老辈人口中的“小脚老太太绣花鞋”——精致但易被忽略。我奶奶年轻时候喜欢搜集这些冷门逸闻,每次炒菜都会顺嘴念叨几句历史人物轶事,她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笨蛋不会选师傅。”

至于南中固守或东吴求救这档子计划,据永川本地老人讲,当地乡贤家谱上还有只言片语记录过类似讨论,不过最终还是群臣一致反对,因为形势已不可为。有一年冬天我跟表弟路过嘉陵江边,看江水滔滔,也是忍不住感慨,人啊,到底是随波逐流容易还是逆水行舟更难?

历史拐弯处,总有人悄悄推上一把。比如邓艾入川那阵仗,如今四川广元附近还留下一块残碑,上面隐约刻着“奉诏平西”的字样。本地文管所退休老师私下告诉我们,那块碑据传与姜维突围有关,但更多内容已湮灭,只剩零星乡野传闻。不过从侧面说明,无论怎么挣扎,大势已去,再聪明的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再看郤正教唆的话术,就像麻将桌上递来的废牌,看似妙计,其实满盘皆输。不按套路回答,是挑衅;照本宣科,则等同自证其罪。现实生活里,这种两头堵死的问题,我隔壁邻居张叔今年考驾照体检碰见医生刁难,也是左右不是,只能苦笑摇头,自认倒霉罢了。“做人嘛,要懂规矩,更要懂变通。”这是张叔临走前拍肩膀嘟囔的话,用来形容当年的局势竟意外合适极了!

末尾随便插点杂音吧:据某版古戏台剧本改编,还有一种演法,把全案推给谯周和黄皓,让他们背锅收场。而另一支曲艺班则干脆让观众投票决定结局,是生存还是毁灭,全凭众口烹调,各执己见。一晃千多年过去,如今街头巷尾依旧争论不断,你若走进成都宽窄巷子的茶馆坐半天,总会听到几个遛鸟大爷端杯盖碗茶摇头晃脑复述这个桥段,然后慢悠悠吐槽一句:

“不怕皇帝糊涂,就怕身边全是聪明鬼。”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源:《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世说新语》《魏晋杂记》(民间版本)、地方村落口述及家庭轶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