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亲王与多罗贝勒均为清朝皇室的封号。然而,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代,尚无和硕亲王这一封号存在,当时最高的封号是和硕贝勒。在满族传统的习俗和制度里,贵族首领均可被称作贝勒。努尔哈赤规定和硕贝勒的地位高于普通贝勒,并对其子侄们进行册封,使他们分别统领八旗,均被封为和硕贝勒。在那个时期,和硕贝勒成为了满族政权中的最高封号。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将国号更改为大清,并自称为帝。继此之后,他仿效明朝的封爵体系,废除了和硕贝勒的封号,将其升级为和硕亲王,成为皇室中的最高封爵。同时,他还规定了皇室封爵的等级,共计十二等。
按照清朝的皇室封爵等级划分从高到低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与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及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皇室直系血亲若是获得封爵,通常地位都会在镇国公之上。因此,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这四种封号,通常被视为皇室的高等封爵。这些封号是专门授予皇帝的兄弟、子侄等亲属的。
依据封爵的级别划分,和硕亲王的地位比多罗贝勒高出两个等级,然而实际上,和硕亲王与多罗贝勒之间相差四级。这是因为亲王与郡王这两个爵位之下,还设有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的额外爵位。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的地位及经济收益均超过贝勒,尽管这两个爵位是从属于亲王和郡王。因此,贝勒在等级上实际上比亲王低四级。
接下来,我们不妨从身份地位以及各项待遇的角度,逐一对比分析,看看贝勒与亲王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差距。
物质收入的对比
在物质收入上,亲王爵位远超贝勒。依据清朝爵位体系,和硕亲王位居封爵之巅,其物质收入包括每年一万两白银的俸禄和一万斛禄米。即便是隶属于亲王爵位下的亲王世子,每年的收入也有六千两白银和六千斛禄米。换言之,一个亲王每年可获得的物质收入高达一万六千两白银和一万六千斛禄米,可谓相当丰厚。
多罗郡王的年入包括五千两白银与五千斛禄米,其长子作为郡王爵位的继承者,每年亦能获得三千两白银与三千斛禄米,两者相加,郡王一年的总收入便达到了八千两白银与八千斛禄米。相较之下,贝勒的年收入则远不及郡王长子,他每年的收入仅为两千五百两白银与两千五百斛禄米。
从这一数据便可直观地看出,亲王的年收入大约是贝勒年收入的七倍,这种差距之大,简直如同天与地之间的鸿沟,亲王与贝勒的年收入之间,可谓是天差地别。
府邸建筑规模对比
在府邸的规模上,贝勒与亲王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清朝的建筑规制严格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身份要求。根据清朝的规定,亲王所居住的府邸,其建筑面积通常在两万至六万平方米之间;而贝勒的府邸,其建筑面积则大约在两千至四千平方米之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贝勒的居住面积相较于亲王,相差了十倍以上。
王爷与贝勒所居之宅,其建筑风格亦各具特色。依循清廷礼制,皇帝所居之皇宫紫禁城及行宫如避暑山庄,其屋顶必以明黄琉璃瓦铺就;至于亲王、郡王等高阶贵族,屋顶则采用青绿琉璃瓦;至于贝勒以下直至普通百姓,屋顶建造则仅能使用灰瓦。
府邸的房屋数量因身份等级而有别,亲王府的房屋配置为正殿七间,后殿五间,此配置称为七五之数,象征着仅次于皇帝的九五之尊。相较之下,贝勒府的房屋数量略逊一筹,按照规定,贝勒府可建正殿五间与后殿五间,其房屋数量比亲王府少了若干。
房顶的瓦片与房屋数量固然有讲究,大门上的门钉亦不例外。在紫禁城,清朝皇帝居住之地,门钉排列为九行九列,共计八十一颗,象征着九九至尊的尊贵之意。而在亲王府,门钉排列为九行七列,共六十三颗,仅次于一品亲王的地位。至于郡王至奉恩辅国公等爵位,其府邸门钉均为七行七列,共四十九颗。因此,贝勒府的门钉数量比亲王府少了两个行列。
因此,从房屋的建筑面积、外观以及数量来看,贝勒府相较于亲王府都略逊一筹。
出行的旌旗仪仗护卫规模对比
谈及居住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出行问题。众所周知,古人非常重视身份和等级的差别,不同身份的人出行时所展现的规模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清朝,亲王与贝勒之间的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清朝时期,无论亲王或是贝勒出行,均需携带旌旗仪仗队,以作前呼后拥。依据清朝的礼制,亲王的仪仗队伍中,手持长矛、卧躺的瓜形兵器、骨制武器和立式瓜形兵器的各有四人,手持绣有五龙图案的红罗曲柄伞的有一人,手持绣有四季花卉的红罗伞、绣有瑞草的红罗伞以及绣有四季花卉的扇子和绣有孔雀图案的青罗扇的各有两人,手持棋盘形枪的十人,手持大旗和条形旗的各有两人,手持豹尾枪和仪刀的各有四人,再加上六匹马,以及引领前行的十人和随行后护的六人,综合计算,亲王出行一次需要多达63人的簇拥。
而贝勒出行时的旌旗仪仗护卫人数则远比亲王要少得多,贝勒的仪仗队由两名持吾仗、两名卧瓜、两名骨朵、两名立瓜的人组成,还有一人手持红罗销金瑞草伞,两人手持红罗绣四季花扇,一人持条纛,六人持棋枪,伴随四匹马,以及六人前导和六人随行,贝勒出行时,总计需30人簇拥左右。仅此一瞥,贝勒的出行规模显然不及亲王之盛。
且在亲王与贝勒外出之际,若二者于街巷相逢,贝勒需主动退让,为亲王让出道路;当贝勒路过亲王府前,务必屈身勒马,迅疾穿门而过;同时,贝勒的随从亦需下马,步行穿越亲王府大门。
穿着方面的对比
食住行的话题已经谈完,接下来咱们聊聊服饰穿戴。在清朝,不同等级和身份的人所穿的朝服和头饰都有所差异,自然亲王和贝勒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顶戴之上,无论是亲王还是贝勒,其冠顶均为三层构造,顶端均饰有红宝石,这一特征是共通的。然而,在冠顶的中间部分,所镶嵌的东珠数量却有所区别。依照清朝的定制,亲王冠顶的中间部分镶嵌有八颗东珠,而贝勒冠顶的中间部分则镶嵌了六颗东珠。
亲王与贝勒的补服图案各异,亲王的补服前后需绣制五爪正龙图案,两肩则是五爪行龙图案;然而,贝勒无权穿着五爪龙图案的补服,其补服仅于前后绣有四爪正蟒图案,两肩则未绣任何图案。
通过观察亲王与贝勒的服饰,可以轻易辨别出他们身份的高低,这也反映出贝勒在服饰待遇上与亲王相比有着显著的差距。
庆典方面的对比
清朝极为重视礼制规范,故在庆典活动中亦严格遵循身份地位所对应的礼仪规范。依照清廷惯例,在册封亲王及其世子之际,皇帝会赐予他们金册和金宝。负责册封的正使通常由官阶位于一二品之间的朝廷高级官员担任,如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礼部侍郎等。而副使则由官阶在三四品之间的官员,如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等,出任。
在册封贝勒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有册无宝的情况,册封的凭证依然是纸质的形式。执行册封任务的正使通常是由内阁学士或翰林院侍讲学士等三四品官员担任,而副使则多由礼部郎中、员外郎等五六品之间的官员出任。由此可见,贝勒的地位相较于亲王确实有所下降。
在庆祝生日的仪式中,亲王的待遇显然远超贝勒。当亲王迎来寿辰之际,其旗下所有从都统到佐领的官员均需前往王府,向亲王行两跪六叩的大礼,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三跪九叩礼节的回应。相较之下,贝勒的寿辰场面则逊色许多,贝勒寿辰时,仅需贝勒府的属员在府内向他表示祝贺即可。
因此,在亲王庆祝寿辰时,旗下所有人员都会齐聚一堂,共同为他庆生;然而,当贝勒举行寿宴时,只有本府的众人前来为其祝福。显而易见,贝勒在庆典待遇上与亲王相比,差距甚远。
妻妾称呼人数方面的对比
在清代,妻子的封号往往依据其丈夫的地位等级而定,而亲王与贝勒在这一点上的待遇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在清朝,亲王及其世子、郡王及其长子的正室被尊称为嫡福晋,而侧室则被称为庶福晋;至于贝勒以下的爵位,其正室统称为夫人,而侧室则称作侧夫人。
清朝对王侯贵族的妻子赐予封号,但这一册封的人数是有所限制的,具体限制依据丈夫所获爵位的高低而定。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在乾隆年间,亲王除了有一位正室妻子外,还可以上报册封四名侧室妻子,而贝勒则只能上报册封两名侧室。由此可见,在妻子的称谓和可册封的侧室数量上,贝勒的待遇明显不如亲王。
子女待遇方面对比
妻妾之间的称呼及册封仪式存在差异,而亲王与贝勒的后代在待遇上更是有所区别。依照清朝的世袭递降规则,除却那些享有世袭罔替特权的铁帽子王家族无需降级承袭爵位外,其他家族成员都必须经历降级袭爵的过程,继承爵位的儿子需降低一级来继承爵位。
需明白,继承爵位的权利仅限于一个儿子,倘若这些亲王贝勒所生的儿子众多,那么多余的子女又该如何获得封号呢?
依照清代的爵位继承规定,亲王正室所诞之子,若非继承爵位之长子,其余诸子亦能继承爵位。若非入八分辅国公爵之位,侧室所诞之子得继任二等镇国将军之爵,而其他未获封号之妾室所出之子,则可继承三等辅国将军之爵。
贝勒嫡夫人所生的子女中,除了那位将继承爵位的儿子,其他儿子只能继承二等镇国将军的爵位;而侧夫人所生的儿子则能获得一等辅国将军的爵位;至于那些未获册封的侍妾所生的子女,他们能够获得的则是奉恩将军的爵位。
若欲取得这些爵位,他们需先通过一场考试,只有通过了考试,才有资格被授予相应的爵位,这种做法被称为考封。
提及儿子之后,我们再谈一谈女儿。在清朝,由亲王嫡福晋所生的女儿有资格被封为和硕格格,而侧福晋所生的女儿则会被封为多罗格格。对于那些未获封号的侍妾所生的女儿,只有在她们和亲到蒙古的情况下,才有机会被封为格格,否则她们通常只能被称为宗室女。
贝勒的正室所诞之女可晋升为多罗格格,而侧室所出之子则只能被称作无封号的格格,至于那些未获封号的侍妾所孕育的子女,则统称为宗室女。
相比之下在子女方面的待遇,贝勒比亲王可是差了太远了。
丧葬待遇的对比
最后,我们需探讨亲王与贝勒逝世后,他们身后丧葬事宜及待遇的差异,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他们在待遇上的明显差别。
依照清代的礼仪,一旦亲王离世,皇帝需辍朝三天,并有权决定是否亲自前往祭拜。内务府将提供资金支持,为亲王家属修建墓地,费用高达一万两白银,立碑费用则为三千两。在安葬之际,可选用绘有五爪金龙图案的棺木,墓地面积更是宽广,可达一百丈之巨。园寝内的飨堂最多可设五间,其屋顶装饰采用青绿色的琉璃瓦,而负责守护墓地的守坟户数量则不少于十户。
贝勒离世之后,皇帝决定亲自前往祭拜,但仅派遣内务府官员代为出席,同时内务府也拨款两千两用于贝勒家属修建墓地,并额外资助一千两立碑之用,棺木上可绘有四爪蟒的图案,而墓地面积通常保持在七十丈左右。园寝中的享堂仅有三座,其顶部铺设的是灰色的瓦片,而负责看守墓地的守墓人家族共有六户。
写在最后
浏览完毕后便能清晰看出,这位亲王在生活各方面,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出行,以及家眷子女和身后事宜,都享有对贝勒的全面优势,从出生到离世,所受待遇均远胜于贝勒,两者之间的待遇差距堪称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