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利筹码、套牢筹码,才是下跌背后的元凶!

数据证实:市场上90%的下跌,都栽在同一个致命组合拳上——当股价涨到前高套牢区,叠加短线获利盘堆积,就会引发"双重抛售核爆"。

当前大盘月线偏离率已达风险阈值,而3674点历史套牢盘的解套潮才是真正的下跌火药桶。

上周四大盘暴跌那天,涨停板数量居然还有六十多家。这个反常信号让很多老股民放松警惕,以为只是正常调整。

结果周五继续下跌,虽然3300多只股票翻红,但涨停板数量直接腰斩到49个。 这种缩量式上涨,实际在暗示更大的风险。

现在回头看看月线图更加清晰。 各大指数从4月底反弹以来,已经连续涨了整整三个月。 尤其是7月份那波拉升,硬生生把指数顶到远离均线的位置。

这就好比橡皮筋拉得太长,随时会回弹。 创业板最典型,刚碰到55月均线就被狠狠拍下来。

说到压力的重灾区,3674点这个位置必须划重点。 这是去年大跌前的高点套牢区。

当时站岗的资金苦等解套一整年,现在股价好不容易涨回来,这批套牢盘就像开闸的洪水。

上周的盘面语言已经暴露玄机:当中证2000小盘股拉升时,上证50权重股却在拼命出货。

获利盘的出逃同样凶险。 看看个股涨幅榜,光伏组件龙头5月至今涨了47%,锂电材料龙头上月单周暴涨22%。

这些短线获利盘遇到风吹草动,跑得比谁都快。 更别说量化基金设定好的止盈程序,一旦触发就会引发连锁抛售。

庄家这时候在做什么?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借力打力。 上周五故意砸掉几个权重股制造恐慌,等散户跟着抛售时,又在低位挂好买单准备接血筹。

北向资金的操作更直白:上周大幅流出137亿,刷新年内单周纪录,直接把港股通变成抽水机。

历史数据揭露出残酷规律:过去10年有7次行情在接近前高套牢区时,都因为双重抛压导致崩盘。

2015年7月那次最惨烈,大盘距前高仅差3%时,获利盘套现和套牢盘解售形成死亡交叉,随后三周暴跌29%。

当下市场最致命的伤口藏在筹码分布图里。 证券营业部后台显示,3674点附近堆积的套牢筹码是正常区域的2.8倍。

而7月底的获利盘占比已经冲到82%,超过2023年1月大跌前的水平。

机构内部有个十六字真言:"上峰不移,下跌不止"说的就是高位套牢盘没消化完前,反弹全是昙花一现。

上周四的大阴线恰好切中要害——当K线捅进上方套牢区时,成交量突然暴增36%,这分明是解套盘在踩踏出逃。

市场的痛点在板块轮动里看得更真切。 7月领涨的AI概念股集体破位,某存储芯片龙头三天跌掉14%。

金融股突然异动掩护出货,券商板块上周资金净流出却创下年内新高。 这些板块轮动的本质,都是主力在危险区域倒腾筹码。

被忽视的是次新股杀跌逻辑。 某光伏次新股价从上市高点腰斩后,突然被游资炒高60%。

当股价重回前期平台时,上市首日被套的原始股东解套,上周五龙虎榜显示机构席位趁机卖出3.6亿。 这是典型的套牢盘释放案例。

美国那边其实在帮倒忙。 虽然近期纳斯达克创历史新高,但道琼斯始终没过前高。 上周五美债收益率飙涨,直接带崩了外资重仓的A股核心资产。

港资持股最集中的白酒板块首当其冲,某龙头酒企两天蒸发1800亿市值。

数据宝统计的预警信号更有说服力:当前有427只股票被套牢筹码覆盖超70%,其中192只市盈率大于40倍。

当这些高估值标的遇见解套盘,往往引发多杀多式踩踏。 上周创新药板块集体暴跌,核心原因就是这个逻辑。

筹码峰断层现象值得警惕。 科创50指数卡在两条关键均线的夹缝处,上方55月线累积的解套盘与下方获利盘形成断层带。

这类技术结构很容易发生塌陷,上周芯片股闪崩就是这个规律的现实演绎。

主力资金的最新动向暴露在龙虎榜里。 上周五有17只涨停股出现机构净卖出,某毫米波雷达概念股被三家机构联手抛货1.2亿。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天同时有四家机构席位扫货某电力股,这是典型的高切低操作。

现在各行业正经历筹码再平衡。 新能源车板块的套牢盘密度从6月的54%升到68%,而获利盘从33%降为15%。

对应到盘面就是宁德时代连续13天被外资减持。 相反,电力设备板块的获利盘仅占26%,上周反而逆势吸金28亿。

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上周跌幅前30的股票有个共同点:套牢盘占比超过70%且短期涨幅超50%。

某固态电池概念股最典型,7月暴涨83%后突然暴跌27%,股东人数瞬间增加3万户,这是明显的出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