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军神话背后药罐子里的金牌泪与谎言

1993年斯图加特田径世锦赛的跑道上,三个扎着马尾辫的中国姑娘像三支离弦的箭。王军霞冲过终点线时,看台上那个穿着运动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突然蹦起来,把手里攥着的秒表甩出去老远。这个叫马俊仁的辽宁汉子,此刻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开启中国体育史上最魔幻的十年。

马家军的姑娘们那会儿可真是神了。七运会上王军霞跑一万米,解说员喊得嗓子都劈叉:"42秒!世界纪录往前蹿了42秒!"体育总局的领导们坐在看台上直搓手,这哪是跑步啊,分明是骑着火箭在田径场上撒欢。那年头老百姓家里刚有彩电,全家人围着看马家军破纪录比看《西游记》还来劲。马俊仁更是在电视上放狠话:"想让谁破纪录,就跟点菜似的,指哪儿打哪儿!"

训练基地的铁门后头却是另一番光景。十几岁的小姑娘们蹲在厕所里哭,不是嫌训练苦,是发现自己的汗毛比班上男同学还密。队医室的抽屉里塞满注射器,马俊仁亲自给她们打针时总念叨:"这可是好东西,别人想用还捞不着呢。"有队员半夜肝疼得打滚,偷偷写日记:"今天又尿血了,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奥运会。"

1994年春天,王军霞带着十几个姐妹把宿舍门反锁,用扫帚杆顶着门开会。这些平时跑起来虎虎生风的姑娘,此刻抖得像风里的树叶。"再这么打针,咱以后都生不出娃了!""上次我回家,我妈说我嗓子粗得跟老爷们似的。"天亮前她们集体写了辞职信,有个姑娘在签名时把钢笔尖都摁断了。体工大队的领导们急得直跺脚,这可都是金疙瘩啊,说跑就跑?

赵瑜后来在《马家军调查》里写得明白,那些年姑娘们过得比旧社会童养媳还惨。为了防止阑尾炎影响比赛,全队被拉去医院挨刀,没病的也得切。队里流传着个黑色笑话:马指导养的不是运动员,是批着人皮的赛马。最讽刺的是某次出国比赛前,海关看着她们行李箱里码得整整齐的药剂,还竖起大拇指夸中国教练真专业。

世纪之交的悉尼奥运会成了照妖镜。马家军七个队员在药检时全露了馅,检测员看着化验单直挠头:"这些姑娘的激素水平,够养活一整个养猪场。"电视里正重播着马俊仁当年"点菜式破纪录"的豪言壮语,观众突然发现,这位"神奇教练"的秘方原来在药罐子里泡着。

下岗再就业的马教练可没闲着。他带着那套营销本事转战商界,把"中华鳖精"吹得比唐僧肉还神。广告里王军霞们端着保健品咧嘴笑,其实那糖水里的鳖成分还没她们训练时流的汗多。老百姓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好家伙,这是把全国人民当鳖耍呢!"

藏獒热那会儿更邪乎。马俊仁牵着条大狗往展会上一站,张口就喊价四千万。记者问他凭啥这么贵,他眼睛一瞪:"这狗喝过马家军剩的鳖精,血统里带着冠军基因!"结果没几年藏獒市场崩盘,流浪狗收容所里全是当年价值连城的"活体奢侈品"。

如今在大连的老年活动中心,偶尔能看见个遛弯的干瘦老头。八十岁的马俊仁背有点驼了,但眼睛还跟鹰似的发亮。当年和他反目成仇的王军霞们,现在逢年过节还拎着水果来看他。有回社区办运动会,老爷子看着小区孩子跑接力赛,突然嘟囔了句:"现在这些娃,跑个步咋都不打针呢?"

体育局的档案室里,马家军的奖牌还闪着冷光。擦奖杯的保洁阿姨总嘀咕:"这些玩意儿沉得很,不知道掺了多少姑娘的眼泪。"体育频道重播经典赛事时,年轻观众看着那些夸张的世界纪录直咂舌:"好家伙,这成绩搁现在得尿检八回!"

马俊仁家客厅墙上挂着幅字,是他自己写的"知足常乐"。有老部下上门拜年,看见他养的一缸金鱼就问:"这鱼喂的啥饲料,游得挺欢啊?"老爷子哈哈大笑:"可不敢乱喂,现在讲究绿色养殖!"窗外的广场上,大妈们正跳着广场舞,音乐放的是《亚洲雄风》——那首曾经为马家军奏响的凯歌。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