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名云南的女大学生捐出了自己的骨髓救了一条命。可是,那个被救的人在身体恢复后,却反过来骂她,说她“真不是好东西”。
开头部分
俗话说,救一个人的命比做七级宝塔的功德还大。
李春玲听说自己的骨髓可以救一个家庭,于是毫不犹豫地躺在了手术台上。
青春的激情,只是为了救助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
可是当李春玲从生死边缘救回病人时,她得到的不是家属的感激,而是愤怒的责骂:“你简直不是人!”
为什么好心救人反而会变成坏事?
在这次紧张激烈的骨髓移植手术背后,究竟还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个陌生的电话
“您好,您是李春玲女士吗?”
2011年5月的一天,一个神秘电话打乱了这位女大学生的宁静生活。打电话的人是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
收到李春玲同意的消息后,对方立刻说明了打电话的目的:捐献骨髓。
听到这话,电话那头的李春玲明显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突然。
这一切的故事,要从李春玲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说起。
2009年秋天,李春玲满怀激动地进入了云南的一所医科大学。这个善良的女孩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学习,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春玲和她的同学们常常在课后去学校旁边的医院做志愿者。看到病人因疾病痛苦不堪的样子,她的心里也感到非常难受。
李春玲只要有机会就主动去医院献血。
时间久了,连工作人员也都记住了这个善良的小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李春玲也从医院那里听到了“中华骨髓库”这个词。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的数据库。只要捐赠者愿意在这里留下自己的信息,就有可能为病人的骨髓配型提供帮助。
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已经有三千二百七十七万五千六百人次登记了信息。但成功完成捐赠的案例只有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例。毕竟骨髓配型不容易,符合条件的双方很少。
尽管如此,李春玲还是果断地在那份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意书上签了字。
就算机会渺茫,她也要去试试看。
李春玲签完字后,生活依旧如常,没有丝毫改变。如果不是那通电话提醒,她可能早已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勉强任何人。
如果志愿者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捐赠,任何人都不应该责怪他们。听到这里,李春玲的心里五味杂陈。
作为即将成为医生的她,自然不会选择逃避。要是真的需要做骨髓移植,父母可能不会点头同意。
原来,李春玲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就没把这件事告诉他们。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纸终究是包不住火了。果然不出所料,李家夫妇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
老两口怎么也没想到,一向听话的女儿竟然偷偷做出了这么大的决定。
李家夫妇坚决不同意这次捐赠。虽然他们很愿意救人,但骨髓移植真的太痛了。
尖锐的针头穿透骨头,随后抽出里面的骨髓。光是想想,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知道爸妈的担心后,李春玲心里 suddenly有了谱。
现在做骨髓移植简单多了。医生会从捐赠者那里抽一些血,然后用机器把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最后再把剩下的血还给捐赠者。
相比疼痛难忍的骨刺问题,这种方法能显著减轻捐赠者的痛苦。
李家的爸爸妈妈听到女儿的解释后,心里的大石头才慢慢落了地。再加上春玲心意已定,两位老人实在没办法改变女儿的想法。于是,这个好心的女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原以为现在的医疗技术这么先进,不会出什么问题。没想到命运多舛,意外很快就发生了。
这次手术差点让李春玲命悬一线,九死一生的经历几乎将她的生活彻底打乱。
历经千难万险
月亮弯弯照遍全国,有人开心有人愁。这句话用在李春玲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她决定接受骨髓移植那天起,她的父母就开始整天忧心忡忡。不过,对于等待移植的人来说,这可是个天大的喜讯。
病人王传龄真是一个可怜的人。
从小家境贫寒,早早离开学校去工作,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好不容易结婚有了孩子,生活开始有了些盼头。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白血病,彻底击垮了一切。
王家为了给病人治病,几乎用光了所有的钱。好不容易才凑够了一些费用,勉强维持着治疗。然而要想完全康复,还得做骨髓移植手术。至于什么时候能找到合适的捐赠者,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王传龄在化疗的痛苦中坚持着,日复一日地等待。直到2011年,好运终于眷顾了这个命运多舛的男人。
李春玲像一位从天而降的天使,来到了王传龄的生活中。唯一的遗憾是,他们不在同一个城市。
王传龄在江苏工作,而李春玲则在云南。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李春玲无法前往江苏。
仿佛连老天都不想让这笔“交易”成功。好不容易等到一次重生的机会,王传龄当然不会轻易放手。
王家人再三请求后,医院同意了第二个方案:先让李春玲在云南当地的医院抽取造血干细胞,然后再用飞机送到江苏。
方案确定之后,两家医院就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为了加速李春玲体内造血干细胞的增长,医生们提前给她使用了“造血药物”。
幸好她年纪轻,身体素质也很好。因此,“造血剂”进入身体后,完全没有出现排斥的情况。
看着云南那边一切顺利,江苏那边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做准备。随后,王传龄被医护人员带进了清髓室。
在进行骨髓移植前,这一步是必须要做的。
顾名思义,就是要先杀死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然后为新的干细胞腾出空间,制造新的血液。一旦开启清髓模式,王传龄就要进入无菌舱。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完成骨髓移植,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横竖都是一样,不如放手一搏。
经过一番考虑,王家的人最终还是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这时,李春玲正式开始了抽取造血干细胞的程序。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但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医护人员突然发现了非常糟糕的情况。分离出来的血液并没有回到李春玲的体内。换句话说,她的血液一直在流失,却没有补充回来。当医护人员发现这个问题时,李春玲的情况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了。
呼吸急促,心脏骤停,每一秒都生死难料。
突然发生的情况让所有人都感到慌张,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经过一番检查,医护人员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原来是负责把血液送回心脏的那台机器出了问题。
医护人员赶紧联系了设备厂家,希望能尽快修好机器。可是,这台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竟然没有一个人会修。就算请国外的专家过来,最快也得等四天。
根据李春玲和王传龄现在的身体情况,怕是连四个小时都撑不住。没办法,医护人员只好通过静脉输血来暂时补充李春玲的身体需求。
关于是否继续手术,医院方面不敢擅自决定。
乡村里有个好人,一天冬天在路边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心生怜悯,把蛇放进自己的怀里暖着。蛇恢复了活力后,咬了这个好人心,注入了毒液。好人心想,自己做了好事,却受到了这样的回报。
手术门一开,李家夫妻就赶紧迎了上去。难道骨髓移植这么快就完成了?他们心里真是一团乱。
或许是察觉到了李家夫妇的疑惑,医护人员反复考虑后还是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了。毕竟,当事人也有权知道手术过程中的一切真相。
幸好只是虚惊一场,李春玲的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女儿没事,李家的夫妇俩也没有打算追究。
谁知道,就在他们心有余悸的时候,院方又传来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消息。
这次手术取的样本不够,需要再做一次手术才能完成捐赠。
这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手术还没做完。但对于刚经历生死考验的李春玲来说,心里难免有些害怕。
就在她拿不定主意时,她的父母已经替她做出了选择——不接受。
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重蹈覆辙陷入困境,李家的父母也不例外。
作为医学生,李春玲深知半途而废的严重性。如果王传龄在无菌舱内迟迟等不来骨髓移植,他的生命将面临极大危险。
一边是治病救人的原则,一边是焦急恳求的家长。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李春玲最终艰难地选择了家长那边。
因为她身体不好,医院觉得还是早点停止治疗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个消息传到王家后,全家人都炸开了锅。
你们真是太不像话了。
在王家人的观点中,李家人的做法就像是先给了他们一点希望,然后又把这希望收了回去。如果不是李春玲中途放弃了,王传龄或许还能撑得久一点。如果这次不成功的手术加快了病人去世的速度,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
在追究责任的时候,王家的人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李春玲的健康状况。如果捐赠者因此失去了生命,那岂不是成了以命换命的局面吗?
其实,骨髓移植被叫停是因为医院的设备出了问题,而不是李春玲突然跑了。这件事无论从公道还是私情来说,都不应该怪她这个好心的女孩。
那时候,王家人为求生存已经不顾一切了。既然谈不拢,他们决定通过舆论给捐赠者施加压力。说做就做,王传龄的妻子马上联系了媒体,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在她的渲染下,一个中途反悔、害人性命的李春玲活灵活现。顿时,无数恶评像潮水般涌向李家。
这也让李春玲彻底打消了再次捐赠的念头。
到了这一步,医院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一半的骨髓移植到王传龄的体内。原本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没想到这个命硬的汉子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俗话说,不是同一条船上的,不会凑到一起。
王传龄康复后接受采访时,也对李春玲说了不少难听的话。
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指责李春玲,但他却不行。
如果不是李春玲的善良,王传龄恐怕早就黄土为家了。他现在骂人的机会,也是李春玲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