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近50部剧,扑街的只有4部!"于正这句看似自信的回应,像一颗投入舆论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他预期。从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到#于正爆款含金量#登上热搜,这场始于"扑街数量"的争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行业标准、创作生态与观众信任的行业反思。
面对网友对其近年作品热度的质疑,于正的回应带着典型的"于氏风格"——先甩数据,再甩锅。"4部扑剧要么是人情债接的活儿,剧本没亲自操刀;要么是演员出事、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力。"这套逻辑看似周全,却暴露了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作为以"金牌编剧+制作人"双重身份活跃的影视人,于正对作品的掌控力本应是核心竞争力,将"扑街"归咎于"没亲自写剧本"或"外部因素",反而削弱了其作为项目主导者的专业说服力;其二,"平台满意"的模糊表述,与观众实际感知形成强烈割裂——当《玉楼春》在社交平台被吐槽"剧情拖沓、服化道廉价"时,平台的数据好看或许能证明商业价值,却难以掩盖观众用遥控器投出的"不买账"。
对比其早期作品,《宫》播放量破百亿、豆瓣评分7.5,《延禧攻略》更创下爱奇艺热度值破250亿的纪录,如今的"爆款"似乎只剩《墨雨云间》等少数几部,且口碑呈现两极分化。这种"数据断层",让"50部仅扑4部"的说法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幸存者偏差"游戏——用少数高光时刻掩盖多数平庸现实。
于正与网友的争论,本质是对"扑街"标准的认知鸿沟。在影视行业内部,"扑街"早有隐性定义:收视率低于预期、网络平台热度未进榜单前20、招商广告不足预期量的70%、豆瓣评分低于6分且差评集中于"剧情逻辑混乱""人设崩塌"等核心问题。
而于正的"平台满意"逻辑,更像是行业内部的"自说自话"。某视频平台采购负责人曾向媒体透露:"平台评估项目时,除了播放量,还会看拉新用户数、会员留存率等指标。有些剧虽然热度不高,但能精准吸引特定付费群体,也算'成功'。"这种评价体系下,"扑街"的标准被模糊化,制作方得以用"平台满意"自我安慰,却与观众的真实体验渐行渐远——当观众吐槽"剧情像AI生成""台词尴尬到脚趾抠地"时,平台的"满意"不过是流量数字的游戏。
于正的争议,更深层折射的是影视行业"创新乏力"的集体焦虑。早期的于正被称为"收视密码",其对女性成长的刻画、权谋戏的节奏把控、甚至"反派工具人"的运用,都曾引领一时潮流。但从《延禧攻略》后,其作品逐渐陷入"套路化"争议:女主从"白月光"变成"黑莲花",剧情从"大女主逆袭"变成"全员降智撕X",服化道从"考据精致"变成"网红风堆砌"。网友调侃:"看于正的剧,开头就能猜到结局——女主一定有金手指,反派一定死于话多,男主一定先虐后甜。"
这种创作惰性,与"黑红也是红"的营销逻辑形成恶性循环。当于正的剧因"狗血""悬浮"被吐槽时,反而能登上热搜;当观众批评其"吃老本"时,团队立刻用"下一部会更创新"回应。这种"争议换流量"的模式,短期内或许能维持热度,长期却透支了观众信任。正如网友评论:"我们不怕剧扑,怕的是创作者把'扑街'当勋章,把'套路'当创新。"
于正的争论,最终应落脚于一个根本问题:影视创作的评判标准,究竟该由谁定义?平台的数据、资本的回报固然重要,但观众的感受才是最终的"票房毒药"或"口碑解药"。当制作方沉迷于"选择性统计"的数字游戏时,或许该想想:那些被观众遗忘的"扑街剧",真的是因为"不可抗力"吗?那些被反复提及的"爆款",真的只是因为"运气好吗"?
影视创作不是流水线作业,观众的审美也不是可以被"套路"绑架的数字。于正若想扭转口碑,或许该少算算"扑街数量",多听听观众的声音——毕竟,能留在观众记忆里的,从来不是"仅扑4部"的自夸,而是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