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龙门王氏自北魏王虬、王彦奠基开基,隋唐时期臻至鼎盛,却因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政治冤案被迫四散迁徙。该家族以 “文化为根脉”,于宋代实现全面复兴,益加显贵,衍派出三槐王氏、华阳王氏、虞城王氏、宁溪王氏等重要支系,先后涌现王溥、王旦、王曙、王尧臣、王珪、王蔺六位宰辅(含参知政事、枢密使)。他们秉持先祖“王佐之道、仁政为民”的核心理念,在不同时代语境下执掌政务、传承文脉,成为宋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一、王溥(922~982年):宋初“稳局者”与史学奠基者
1. 生平简略
字齐物,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状元,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是罕见的“跨代宰辅”。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北宋开国后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960~964年),晚年改授太子太保、太傅、太师,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病逝,追封祁国公。
2.家族根脉
源自河东龙门王氏,为王勔之子王鹤年后裔、王通九世孙。其父王祚,后周时任随州刺史,入宋后任左领军卫上将军;王溥生四子(贻孙、贻正、贻庆、贻序),贻正之子克明的部分后裔融入三槐王氏,延续家族文脉。
3.主要为政举措
①革除弊政:辅佐周世宗破除“恩荫滥官”积弊,坚持“以才取人”的选官原则;
②稳定政权:北宋立国之初,以原后周宰相身份率先拥护赵匡胤,劝谏“善待后周宗室旧臣”,避免政权更迭引发流血冲突,为宋初政局筑牢稳定根基;
③民生保障:入宋后提出“裁汰冗余吏员”“规范地方赋税征收”,为宋初“休养生息”政策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4.文学贡献
酷好读书、学识渊博,耗时十余年主持编撰《唐会要》《五代会要》两部典章巨著,均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典章制度专史:
①《唐会要》百卷,系统梳理唐代官制、赋税、军事及治世细节,为宋初制度设计提供直接参考;
②《五代会要》三十卷,填补五代十国典章制度记载空白,为宋初制度建设与史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③首创“会要”史书新体例,将典章制度按专题分类,为后世史学研究确立重要范式。
5. 历史评价
《宋史・王溥传》载:“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又赞曰:“五季至周之世宗,天下将定之时也。范质、王溥、魏仁浦,世宗之所拔擢,而皆有宰相之器焉。宋祖受命,遂为佐命元臣。” 其主持编撰的两部“会要”填补五代典章空白,堪称五代至宋初政务与史学领域的核心衔接者。
二、王旦(957~1017年):宋代“贤相标杆”与三槐奠基者
1. 生平简略
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掌平江县,后入朝任著作佐郎,参与《文苑英华》编纂;淳化二年(991年)升任知制诰,历任同判吏部流内铨、知考课院等职;宋真宗即位后擢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咸平三年(1000年)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升参知政事;辽军南下时随真宗北上,后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重病,疾驰返回开封暂代留守;景德三年(1006年)正式拜相,监修《两朝国史》;天禧元年(1017年)辞世,享年六十一岁。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仁宗亲题碑首“全德元老”;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卒谥“文正”(宋代文臣最高谥号)。
2.家族根脉
出自河东龙门王氏衍生支系三槐王氏,六世祖王质,高祖王乾,曾祖王言(滑州黎阳令),祖父王彻(后唐同光三年状元),父王祜(北宋兵部侍郎,曾植三槐预言“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王旦以宰相之位印证预言,推动三槐王氏跻身宋代顶级望族。
3.主要为政举措
①抵制奢靡:多次直言进谏,主张“封禅非治国根本,当以民生为先”,反对宋真宗时期的奢靡之风;
②改革吏治:革新科举恩荫制度,明确“权贵子弟需通过考试方可入仕”,从根源遏制“冗官”问题扩散;
③边防策略:“澶渊之盟”(1004年)后,提出“和议+固防” 双轨策略,既维护宋辽和平以削减军费,又在河北沿边修筑城寨、训练乡兵,保障边境长期安宁。
4.文学贡献
参与编修宋代大型诗文总集《文苑英华》、类书《诗类》,监修《两朝国史》;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散佚),《全宋诗》《全宋文》辑录其诗文数篇,文风质朴务实,艺术价值颇高,对北宋文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历史评价
《宋史・王旦传》赞其“为人严重,能任大事,避嫌远疑,通于大体”,是宋代“贤相”标杆。他始终以“民生”“社稷”为核心,拒绝迎合帝意,尽显宰辅担当;“大度容人、公而无私”的政风成为后世典范。曾国藩评价:“宋代宰辅,以王旦、范仲淹为最正,旦之厚重,范之经略,均为宋室柱石。”其不仅以政绩稳定北宋政局,更以品德奠定三槐王氏“以儒立家”的声望。
三、王曙(963~1034年):“文武兼备”与理学铺垫者
1.生平简略
字晦叔,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原郡开国公;同年十一月病逝,政绩鲜明,卒后谥“文康”。
2.家族根脉
源自河东龙门王氏五世王绩(唐初五言律诗奠基人)直系后裔。武周冤案后,家族未远迁,仍活动于河东周边;曾祖王杰、祖父王崇均在后晋名将周德威麾下征战,父王景纯为五代藩镇幕僚。
3.主要为政举措
①地方治理:任益州知州时,平定“王均兵变”(1000年),保全益州百姓;任河南府知府时,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实现当地 “岁稔民安”;
②整顿吏治:任御史中丞时,大胆弹劾“恩荫滥官”与贪腐官员,主张“官员考核以实绩为准”;拜相后,针对仁宗初年“刘太后垂帘”后的权力真空,提出“加强中枢协调”建议,确保政令统一;
③军事建言:反对北宋“重文轻武”极端倾向,建议在枢密院增设“武学馆”,培养懂军事的文官,为“庆历新政”武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4.文学贡献
著有文集四十卷、《两汉诏议》四十卷、《周易音训》十二卷、《唐书备问》三卷、《庄子旨归》三篇、《列子旨归》一篇及《戴斗奉使录》二卷。其学术成果为宋代理学“援道入儒”提供理论铺垫,《周易音训》被《宋史・艺文志》列为“宋代易学重要著作”;通过注释儒道相通章节,延续先祖王通“三教合一”思想。
5.历史评价
为人刚直持重,有朝廷大臣风范,为官时常自谦避功。在朝时多次建议时政、革除民弊;出守益州时政绩显著,受百姓爱戴,与名臣张咏并称为“前张后王”。其学术研究虽未形成完整体系,却为宋代理学融合儒道埋下关键伏笔;“重武备、实吏治”的主张,切中北宋中期政务痛点。
四、王尧臣(1003—1058年):“状元宰辅”与目录学奠基者
1.生平简略
字伯庸,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1027年)状元及第,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宋夏战争时,任泾原路安抚使。皇祐三年(1051年)任参知政事,嘉祐元年(1056年),拜参知政事,位列执政,同年卒于任,谥“文安”,神宗时改谥“文忠”,是宋代少有的“状元宰辅”。
2.家族根脉
源自河东龙门王氏七世王助后裔。武周冤案后,王助后裔迁徙至河南虞城,形成“虞城王氏”支系;曾祖王化,祖父王砺,父王渎任太常博士,家族世代“耕读传家”,王尧臣凭借科举跻身宰辅,成为该支系巅峰人物。
3.主要为政举措
①边防革新:宋夏战争(1038—1044年)期间,任陕西体量安抚使,提出“择将、练兵、固城”三策,建议起用狄青等年轻将领,改革“将不识兵”的禁军制度;在陕西沿边修建“蕃落城寨”,有效抵御西夏进攻,仁宗赞其“知兵善谋,能解边忧”;
②财政减负:针对北宋“冗费”问题,奏请“罢除夔州盐井岁课增收”“停止民间房租加征”,切实减轻百姓负担;主张“规范地方财政报表”,建立定期核查制度,从制度上遏制官员贪污;
③吏治整顿:弹劾庸碌官员20余人,坚决反对“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主张“以政绩定升迁”,为仁宗朝吏治清明注入关键动力。
4.文学贡献
工于诗词、擅写书法,以文学闻名,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丽,苏耆家《兰亭跋》存有其手书。自景祐元年(1034年)起,历时八年主持整理国家藏书,编成《崇文总目》66 卷:收录图书30669 卷,按经、史、子、集分类,每类均撰“叙录”阐述学术源流,是宋代首部国家藏书目录,奠定中国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5.历史评价
《宋史・王尧臣传》评:“器局宏远,遇事敢言,于边防、财政多所建明”,是宋代“实务型宰辅”典型。他无显赫家世加持,完全凭借“科举入仕、实绩晋升”成为虞城王氏标杆;主持编撰的《崇文总目》不仅是目录学经典,更是系统整理宋代前期文化遗产,为后世学术研究保留珍贵文献。
五、王珪(1019—1085年):文政双优的三朝宰相
1.生平简略
字禹玉,成都华阳人,庆历二年(1042年)榜眼,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熙宁九年(1076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宋代宰相正职),元丰八年(1085年)病逝,封岐国公,谥“文恭”。
2.家族根脉
源自河东龙门王氏衍派的成都华阳王氏,该支系为著名科举世家,有“六世词科仅一家,十榜家声有名传”之誉。高祖王永,举明经,仕西畿令,宋太祖时归朝授右补阙,迁起居舍人;曾祖景图,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祖父王贽,历侍御史、三司判官,迁右司谏;父王准,官秘阁校理、盐铁判官,追封汉国公。
3.主要为政举措
①变法协调:王安石变法期间,支持变法总体方向,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在变法派与保守派间发挥缓冲作用,减少朝堂对立;
②科举改革:增设“经义科”,为宋代人才储备作出重要贡献;
③外交边防:面对辽朝领土诉求,采取 “据理力争+加强边防” 双策。派使者严正驳斥辽方无理要求,同时在河北沿边增修城寨、训练边防军,最终使辽朝放弃诉求,维护北宋疆域完整;
④军事支持:支持熙河开边,积极为其建言献策;宋神宗欲派宦官监军时,王珪提出反对,主张信任将领王韶;
⑤礼制审定:任翰林学士期间,参与详定国家郊庙祭祀礼仪,彰显对礼仪文化的深厚造诣。
4.文学贡献
①文风引领:任翰林学士十余年,草拟皇帝诏令与朝廷文告,骈文 “温丽典雅、庄重流畅”(如《除曾布知枢密院制》《赐韩绛罢相制》),摒弃“西昆体”浮靡之弊,形成宋代“台阁体”典范风格,深刻影响后世官方文体;
②著作传世:著有《华阳集》一百卷(今存六十卷),诗风清新、词风婉约,既承王勃“文辞华美”特质,又含王绩“清新质朴”风格,尽显“文政融合”的家族底蕴。
5. 历史评价
《宋史・王珪传》称其 “典内外制十余年,文辞温丽,时称‘大手笔’”,评价其为政“能持重,不激不随,为神宗所倚信”。他在变法中的“协调者”角色,虽被保守派诟病为“中庸”,实则避免变法走向极端,减少对民生的冲击;“台阁体”的创立,使宋代官方文体摆脱浮靡、走向典雅庄重。作为华阳王氏巅峰人物,他以“政治平衡+文学引领”的双重成就,将家族声望推向新高度。
六、王蔺(1140—1204年):“王佐之道”的践行者
1.生平简略
字谦仲,庐江人,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历官信州上饶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抚司、枢密院编修、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吏部、礼部尚书,升参知政事;光宗即位(1189年),任枢密院事兼参政、枢密使;宁宗即位(1194年),改任江陵知府;后因台臣弹劾罢官,嘉泰四年(1204年)去世,谥号“献肃”。
2.家族根脉
源自河东龙门王氏衍派的华阳王氏支系,七世祖王永,高祖王罕(拜光禄卿致仕),曾祖王琪(以礼部侍郎致仕),祖父王仲聪(宣教郎),父王之道(赠太师,追封魏国公),世代承续“以文传家、以政济世”传统。
3.主要为政举措
①抗金主张:多次上疏孝宗“勿苟安一隅,当以恢复中原为念”,建议“整顿军备、起用主战派将领”,坚决反对与金议和;弹劾主和派大臣史浩“误国害民”,主张“以战促和,方保长久”,忠直言论震动朝堂;
②吏治整肃:任御史中丞时,弹劾贪腐官员30余人(包括皇亲国戚李道、名臣辛弃疾),孝宗赞其“蔺真御史也,不畏权贵”;提出“官员考核以抗金实绩与民生改善为核心”,反对“空谈义理、不务实事”的官场风气;
③民生治理:任职地方时,“筑杅堤御水”保护沿岸数千亩农田;推行“义仓制度”,帮助百姓度过饥荒,获当地百姓立碑称颂;
④直谏罢官:力谏光宗停建皇后家庙,上疏“先定圣志”并条列八事,成为其罢官的直接原因。
4.文学贡献
王蔺及其家族在南宋兼具政治地位与文学成就:父王之道的文学作品广为流传,王蔺诗作展现深厚文学功底,其兄弟王苇、王莱亦在政治与文学领域有所建树,彰显宋代文化繁荣与家族文化传承力。王蔺著有《轩山集》(已失传),现存《奏议》传世。
5.历史评价
《宋史・王蔺传》称其“刚直敢言,不避权贵,虽罢职而名益重”,是南宋“忠直型宰辅”典范。他身处南宋“和战之争”的复杂环境,始终以“抗金复国、民生为本”为核心,拒绝迎合妥协派,即便遭罢官仍不改其志,切实践行先祖倡导的“王佐之道”。清代史学家赵翼《廿二史札记》提及:“南宋初宰辅,多畏缩妥协,若王蔺之刚直、陈亮之激进,实为难得,虽未竟其志,然其忠节可嘉。”
结语
河东龙门王氏的六位宋代宰辅,贯穿北宋至南宋,虽分属不同支系,却共享家族核心特质:政务上,秉持“务实仁政”,皆以“社稷为重、百姓为本”;文化上,坚守“以文立家”,皆以传承王通儒学思想、延续王氏文学特质为己任;品格上,承续“王佐之道”,或宽厚容人(王旦),或刚直敢言(王蔺),或平衡协调(王珪),尽显宰辅担当。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一个家族“借文化根脉适应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更印证“文化传承是望族生命力核心”的历史规律。即便历经迁徙与战乱,只要“王佐之道、仁政为民”的精神不绝,家族便能在不同时代延续影响力,为宋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留下深刻印记,也为后世望族与政治互动研究提供典型样本。
作者:王业华
2025年9月30日
声名: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