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钱安安稳稳放在银行,前脚刚想多存一点,后脚银行利率又像溜滑梯一样“哧溜”一下往下掉,是不是心中突然有点紧张?毕竟你跑赢了自己,工资没亏,却被利息“闷棍”了一下。现在连一年定存都不到1%,这对攒钱党、理财小白来说,多少心里有点打怵:“这钱存着还能保值吗?不让人往哪儿放钱了?”朋友,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是所有人头大的新世界难题。别慌,我们一起来拆“一波三折”的固收+之谜,看鹏华基金是怎么在低利率大潮下见招拆招的。
其实这场利率“王炸”,并不是天上下刀子砸下来的。拎一拎国外经验,谁家经济升级换挡不是伴随着“无风险利率”一点点磨低的。我们经济二十年大猛冲,现在讲高质量、可持续、创新驱动,增速慢下来很正常。和着环境一起变得低调的,还有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纯债基金的存收益。这下你明白了吧,不是你操作失灵,而是大势之下潮水退去,大家的小船都得重新划。
低利率干货里包藏的玄机挺多的。第一招打击的是传统“省心省力型资产”,你想躺着赚钱?抱歉,银行存钱、货基、理财统统变身成“不刺激”的选手,收益稳得让人犯困。问题就来了,以前靠这些产品还能小赚点,如今收益不经心就被通胀偷跑,一年存一万,年底收益能不能赶上喝几杯奶茶都要打个问号。别说“暴富”,能不能守住本金都成了“历史性难题”。这下投资人不得不思考,靠什么挣钱?就像全班都考了60分,你再努力,最多也就是及格,想优异还得做点新尝试。
怎么冲破这个“天花板”?如今,“固收+”就像超级变身的理财方程式。表面有点像“债券基金加点料”,实际上门道深着呢。大致逻辑是:80%以上的钱老实呆在高等级债券和利率债,给你做“压舱石”,剩下部分机动去配点可转债、股票这些“加分题”。优点一堆,既有基础的票息稳定,又能灵巧应对收益需求,像带了外挂的存款替身。
但投资哪有免费午餐?你剁手想追高一点的收益,加的“+”部分波动就难免。想薅羊毛又怕手割,这事不能不掂量。尤其有些朋友有本金安全情结——不翻绿,不冒险,偏要收益高。这要求产品有“低波动、正收益、高流动性”三板斧,偏要“套娃”般厚道。这个时点下,短债、中短债、货基勉强够用,但收益也没法让巨富happy。于是“低波固收+”就成了顾全安全和增值的平衡木大师。
看到这,可能有人心里咯噔一下:现在市场都在说“资产荒”,赚的比拼多多还多的好资产越来越少。那咋配资产?你别急,专业玩家(比如鹏华的方昶)就会一板一眼分拆:必须得分散,不能“all in”任何一类,鸡蛋要撒满篮子。股票、债券、黄金、商品,给它们都留点活路(比方说,三类资产等权配置,比只买债券股票强得多)。风险平价、动态平衡法,说白了就是每种资产扛风险的分摊,谁爱跳谁跳,多摊几份,不至于全军覆没。
回到固收板块,信用债、利率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底气所在。尤其2023年来国内化债政策挺猛,市场违约风险比前两年低了不少。看细一点,如果遇到股市大行情,信用债的配置机会还挺难得。捡那些评级高、流动性强的品种,胜率大。如果想撸点增益,又怕失控,那些高分红股、成长股,切勿贪多。大哥大姐们,别盲目恋高息,命要硬,底子要稳。
那债券市场今年为啥又波动起来?扯眼一看,前几年走一波超级牛,大家都觉得闭着眼配债不亏,这两年风向不一样了。本质是利率告别“单边下”,进入了震荡模式,赚“价差”的难度上升了。再加上A股起飞,资金一哄而上,股债跷跷板效应又来了。投资债券要会掐点、重评估,像打游戏一样随时准备换武器。抓住城投债、龙头企业发的债,尤其二永债,流动性好,信用风险低,是如今稳中求进的好搭档。转债也不能小瞧,行情好的时候一骑绝尘,难的时候就该见好就收,别拿钱去搏命。
说到这儿,你可能忍不住要问:“那是不是股票市场现在是香饽饽?”确实最近股市刷屏,上证突破3800点,成交额破3万亿,逢人就喊“牛回头”。可冷静点看,A股牛市从来都是政策、基本面、资金三驾马车一起动。美联储降息预期加持,国内政策加码,产业新风口轮番浮现,都为股市添柴加火。但是情绪好拦不住,该回调还是会回。这种时候敢不敢梭哈,就看你是心大哥还是小白鼠。
保险起见,专业大佬都是泛红利、低波动这种稳健风,辅以周期性底部资产调剂,科技成长方向就得适度保持学习,别头脑一热追涨杀跌。说白了,“固收+”产品更讲究“韧性”——牛市加点弹性,熊市控回撤,决不当市场炮灰。
鹏华的方昶团队这些年琢磨的门道,就是各种“固收+”产品分层。“低波”主打稳健,权益仓位死死守在10%以下;“中波”适度进取,股权压到20%,还有量化转债加帮手;更激进点的产品,还有更高波动的玩法,机会面更广,但承压力也大。从“鹏华稳健添利”到“鹏华信用增利”,再到指数增强类的“鹏华安益增强”,每个产品都像餐厅点菜一样,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口味。
有朋友会追问:“这产品净值跌起来怎么办?”别以为只要买固收就无敌,黑天鹅还是会来敲门。谁能做到回撤永远零点几?说句实话,鹏华稳健添利近年也经历风雨,最大跌幅0.81%,但也远低于股市的日常波动。秘诀无它,主打左侧逆向布局,啥都不敢all in。高估值的资产绝不恋战,债券投资讲究主动管理,久期、类属、择券全面开弓,和权益仓风险对冲。这么做,主要是想最大限度保护本金不迷路。
当然,大伙也别沉迷于“稳赚不赔”的幻觉。产品有低波、有回撤,投资也不是通关秘籍。历史牛市里跑得好,不代表未来一定“回血”稳定。总得只能说,专业团队能做的,是拉高夏普比——多赚一点超额收益,回撤压到最低。而你得掂量下自己的心理承受,无论产品怎么选,都有周期波动和暂时浮亏的风险。
有人或许关心中高波产品“弹性”如何做到。操作思路其实直白:股权仓位动态加减,调节周期和成长,转债部分用量化搞管理,估值太高主动减仓,机会来临又果断加码。债券底仓还是老样子,高等级信用债、中短久期是主力。打个比方,就像打麻将,底牌稳得住、时机一到还得敢“杠”一把,抓住结构性机会才不至于永远“喝茶”。
有朋友会担心债市调整是不是到底了,能不能抄底?这事谁也不敢拍胸脯,专业选手大多观点偏中性。风险偏好、资金供求、政策导向,随时影响着价格。现阶段,短端资产更有确定性,而长端资产调整后和信贷比优势慢慢浮现了。对偏保守的投资者来说,选择优质债券、负债稳定产品,左侧分步慢慢上车,别一口气梭哈,这点格调还是要有的。
走到这步,聊下方昶的投资建议。第一,分散配置,别心存侥幸押宝单一品类;第二,回撤管理放首位,收益是水,波动是船,翻了船你再会游都没用;第三,多选择历史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和团队,至少过往表现给你信心。市场震荡,选对固收+产品才能心态佛系,淡看风浪远。
话都说到这,如果你今天还纠结存款“缩水”、理财凑合,倒不如张开眼睛看看市场“新物种”;去年那套老算盘不好使了,抱死银行靠息吃肉没戏,推荐多看看固收+产品线,综合考量流动性、波动、预期回撤,哪款顺手用哪款。社区小伙伴们,你们对固收+产品最关心啥?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固收+产品?觉得风险和收益哪个该摆第一位?欢迎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理财故事吧!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