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闻界犹如置于沸油之上的热锅,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举一动,更是犹如火上浇油。自他访问白宫与特朗普总统会面以来,乌克兰与欧美之间的关系如同被不断推挤的皮球,无人能预知其下一秒的动向。此次,乌克兰不仅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更将北约的正式成员国——匈牙利与斯洛伐克,强行拖入了战火纷飞与能源危机的漩涡之中。
乌克兰军队接连对“友谊”输油管道发起攻击,这条连接俄罗斯与中东欧的能源生命线,原本被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却意外遭遇破坏,柴油和汽油供应陷入紧张。与此同时,西方世界陷入动荡,特朗普在白宫情绪激动,公开宣称美国将对乌克兰政策进行根本性调整,紧闭财政之门;而俄罗斯军队在阿拉斯加领空拉响紧急警报,电子侦察机和美军战斗机纷纷加速升空,场面紧张至极。
常言道,冲突乃是大国的角力场,然而此次泽连斯基的举动,却似乎带有一丝“破釜沉舟”的意味。往昔,乌克兰与俄罗斯在顿巴斯、克里米亚的争斗已持续多年,能源管道却始终未遭波及,毕竟众人皆知,一旦此管道受损,不仅俄罗斯将怒火中烧,欧洲亦将深受其害。
这次,乌克兰却将目光投向了名为“友谊”的输油管道。尽管其名中带有“友谊”二字,然而此一爆炸,却将匈牙利与斯洛伐克等北约成员国置于了火线之上。能源供应的中断使得匈牙利的油罐车几乎停滞不前,而斯洛伐克的发电厂也必须重新审视其剩余的能源储备。
更有趣的是,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当泽连斯基被问及管道遭受袭击一事时,他竟然露出了笑容。他的回应可称作外交辞令中的“推卸责任”典范——他认为管道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匈牙利方面的立场。他的话语刚落,原本还保持着某种“友好”关系的东欧邻国,脸色顿时变得阴沉。
目前,斯洛伐克与匈牙利携手向欧盟提起申诉,迫切要求欧盟介入以保障能源安全。乌克兰曾依赖周边国家的补给点获取柴油和汽油,然而,恐怕其最后的退路也将面临中断。
乌克兰自那以来在战场上坚守至今,其背后实赖美国与欧洲的资金与军火支持。然而,局势瞬息万变。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直言不讳,宣布美国将不再直接向乌克兰提供资金,亦将停止无偿赠送武器。若乌克兰寻求装备,需转向北约寻求,北约采购后,再由其分配,价格仍将按照市价计算。
此番言论无疑将乌克兰推向了独立求生的险境。“我们不再为乌克兰的财政注入资金”,这句话恐怕会让乌克兰财政部的高层人士夜不能寐。此次,美国不仅收紧了财政支援,还将安全重任全部移交给了欧洲,自己则退居为“支援角色”。
这一转变的背后,源于美国国内对于支持乌克兰政策的日益加剧的抵制情绪。共和党人士万斯及副总统均公开发声,强调美国不会派遣地面部队介入,欧洲若要自行展开战斗并输送人员,则必须自行承担相应责任。即便是美国国防部长,也对深度介入乌克兰后续安全局势持谨慎立场。
在这边的欧洲,局势愈发动荡。尽管波兰和加拿大声称将持续支援乌克兰,但波兰总理实则无意派遣军队,反而特意声明其职责仅限于后勤保障与边境防卫。德国、法国与意大利之间分歧严重,法国倾向于派兵,而意大利副总理甚至直接向马克龙喊话:“若你打算带领部队行动,那就自个儿去,别想拖我们下水”。旁观者皆能看出,欧洲曾被誉为坚不可摧的“铁桶一块”已现裂痕,关键时刻无人愿意充当那只跳出来的出头鸟。
在乌克兰与欧洲因能源问题及援助事宜陷入激烈争论之际,俄军的行动并未稍作停歇。北美防空司令部刚刚发布消息,称一架俄罗斯伊尔-20型电子侦察机公然进入阿拉斯加的“防空识别区”,美军随即出动F-16战斗机、E-3预警机以及两架KC-135加油机进行拦截。
在一周的时间里,美军已三次因俄军侦察机进入阿拉斯加识别区而不得不出动战机应对。尽管俄方侦察机并未踏入美国或加拿大的主权领空,但此类“试探性”接触的高频发生并非巧合。通过此举,俄军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美俄之间的博弈,早已超出了乌克兰疆域的范畴,甚至阿拉斯加也成为了双方较量的新战场。
颇引人深思的是,北美防空司令部本身亦承认,俄罗斯在阿拉斯加识别区的动作“时有出现,且未被视为威胁”。然而,一旦动作频率上升,局势便会迅速演变成极端紧张。美军不得不作出反应,而俄军则通过低成本“电子侦察”持续试探美方的底线,双方均以实际行动向对方“施压”。
在能源领域的较量远未落幕。据德国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透露,2022年“北溪-1”与“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的爆炸事件,疑为一名乌克兰男子所策划。意大利警方已成功将其逮捕,而德国方面的文件则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包括“仙女座”号帆船、六名船员以及14至27公斤的炸药。
此情此景,一旦乌克兰涉嫌“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被证实,欧洲对乌克兰的信任将即刻崩塌。随着欧洲能源动脉遭受重创,天然气价格狂飙,民众的怨气早已沸腾。如今,又揭露了“家丑外扬”的丑闻,乌克兰不仅要承受俄罗斯的报复,还需防范西方盟友可能的后续制裁。
遭遇能源管道爆炸事件后,斯洛伐克与匈牙利迅速作出强烈回应。两国外长紧急在夜间向欧盟发出呼吁,要求确保成员国能源供应的安全。同时,他们还分别与乌克兰副总理及外长进行了沟通,坚决要求立即停止对管道的一切破坏行为。斯洛伐克外长在谈话中直言不讳,指出此次袭击不仅对斯洛伐克造成损害,同时也对乌克兰自身的利益造成了伤害。
匈牙利外交部长直言不讳地指出,乌克兰对“友谊”管道的攻击并非仅伤害了俄罗斯,更让匈牙利与斯洛伐克承受了重创。若此状况持续,两国的能源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昔日对乌克兰持友好态度的国家,如今纷纷转而反目,甚至威胁切断柴油与汽油的供应,这使得乌军后勤即刻陷入“油荒”的危机之中。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乌克兰的境遇可谓“四面楚歌”。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欧洲内部出现分歧,外部援助大幅减少,战事在前线亦是一路败退。尽管欧盟整体立场依旧支持乌克兰,短期内不会对其进行大规模谴责,但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等邻国态度的转变,已然为未来欧洲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美国虽口头上承诺要保障乌克兰的安全,提供情报支持及空中援助,甚至愿意让乌克兰加入由欧洲主导的防空网络,然而深入观察之下,这些承诺实则建立在“条件交换”之上:北约需首先出资购买装备,而美国则坐收军火全价之利,剩余费用则需由欧洲自行承担。
泽连斯基对此心知肚明,在联合挪威首相的发布会上,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乌克兰计划每月从盟友手中筹集至少10亿美元,用以购置美国制造的武器。”然而,欧洲国家是否愿意承担这笔费用,能否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尚无定论。德国国内各政党意见分歧严重,而法国与意大利更是各自为政,各自表述立场。
若欧洲选择“断绝供应”,乌克兰在军火购置、战地补给以及日常运作方面将遭遇重重难关。以往,乌克兰尚能依赖“外部援助”勉力支撑,然而如今外部援助一旦“关闭阀门”,该国自身的“自我造血”能力究竟能持续多久,无人能够确切预知。
如今,俄乌冲突已演变为美俄欧三方的全面角力。乌克兰已非单纯的受害者,而是沦为各方角力的“棋盘之棋子”。俄军不断试探美军的底线,而美欧在援助议题上相互扯皮。乌克兰则试图通过制造“新麻烦”,为自己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