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约基奇,拿了两次NBA最有价值球员,顶薪合同签得手软。东契奇,年纪轻轻就已经是联盟的门面之一,未来妥妥的超级巨星。
这些在NBA呼风唤雨的大神,好好的休赛期不躺着数钱,非要跑回去,为了一个什么欧洲锦标赛拼个你死我活。
就为了那点奖金?别逗了,不够他们一天的开销。
那图啥呢?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这个比赛,欧锦赛,跟NBA完全是两码事。NBA是个商业联盟,是生意。而欧锦赛,更像是一场战争。
你身上穿的那件球衣,印的不是球队商标,是国旗。你背后背着的,不是几千万球迷,是整个国家。
从1935年开始,这片土地上的篮球火就没灭过。多少传奇,什么彼得洛维奇、萨博尼斯,都是在这里封神的。他们就是各自国家的篮球图腾。现在这帮年轻人,从小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血液里流淌的就是这个。
所以他们回来,是来“还债”的,是来继承香火的。
然后你再看看比赛现场。
那哪是看球啊,简直是朝圣。
立陶宛的球迷,能把客场变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那阵势叫“绿色死亡之墙”,光听名字就让人发怵。塞尔维亚的球迷,能用战鼓和吼声把球馆顶棚给掀了。希腊人更狠,烟火直接在看台上烧起来,烟雾缭绕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黑帮在火拼。
在这种地方打客场,你得有多大的心脏?每一次罚球,耳边都是几万人的诅咒。每一次进攻,都感觉有无数双眼睛要吃了你。
这已经超出了篮球的范畴。
它是一种信仰,一种近乎疯狂的民族情感。
在这样的氛围里打球,球员能不玩命吗?
好,就算你顶住了这种精神压力,场上等着你的,是真正的“绞肉机”。
NBA为了好看,鼓励进攻,内线空得能跑马。欧洲篮球不来这套,他们信奉的是防守和团队。
FIBA规则里没有防守三秒这一说。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对方那个两米一十几的大中锋,可以像个门神一样,永远杵在篮下。你想突进去?行啊,先做好被一巴掌扇飞的准备。在NBA习惯了轻松上篮的后卫们,到这儿才发现,想在禁区里拿两分,比登天还难。
所以,这里很少看到一个人拿球从头突到尾的场面。
没用。
你会看见篮球像个烫手的山芋一样,在五个人手里飞快地传导。掩护,空切,反跑,各种复杂的战术穿插,看得人眼花缭乱。
感觉他们打的不是篮球,是立体几何。
对球员的要求极高,不光要技术好,脑子还得快。球商稍微差一点,你连自己该站哪都不知道。
约基奇为什么厉害?因为他就是这种体系里最顶级的“大脑”。
所以说,NBA球星回到这里,不是降维打击,是得重新学习怎么打球。
你可能会觉得,再怎么说,总有强队弱队之分吧?
在欧洲,这个概念很模糊。
想拿到欧锦赛正赛的门票,先得去打预选赛。那才叫真正的大逃杀。周期拉得特别长,不管你是世界冠军西班牙,还是奥运亚军法国,都得老老实实从头打起。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被冰岛、北马其顿这种你地图上都得找半天的国家给干掉了。
这套机制,就确保了能进决赛圈的24支队,没有一个是善茬。
个个都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
你再往深了看,会发现更恐怖的东西。
他们的强大,不是靠一两个天才球员,是靠一整套完善到变态的体系。
人家的孩子,可能刚进青年队,就已经配上了专门的营养师和视频分析师。三十五六岁的老将,在顶级联赛里照样是核心。球员退役了,国家给终身医保。
整个社会对篮球的投入和尊重,到了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这是一种全民的“内卷”。
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在用最专业、最纯粹的态度对待篮球。人才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永远不用担心断档。
所以,拉脱维亚这种小国,也能凑出一套让任何对手都头疼的首发。
这就是为什么。
为什么那些NBA巨星愿意回来。
在那个充斥着商业、数据和流量的联盟里待久了,人可能会有点麻木。
回到这片球场,回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回到每一次得分都得拼掉半条命的“绞肉机”里。
他们找回的,可能不只是胜利。
而是最初爱上篮球的那个瞬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