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打破美国垄断!中国构建全球卫星网络,二十余国积极合作

2024年9月24日,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托着12颗卫星直向天际冲去,吉利星座第六轨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可不止是一次普通的航天任务,更像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向世界展现的“全球通信覆盖”成绩单。

或许你之前没想到,这个用时不到三年的项目,成功组建了星座一期,搞定了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实时通信,背后到底隐藏着些什么样的突破思路?

到底是哪家公司,能在航天这个“花钱多风险大”的行当里,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路径,不得不让人多想想。

不要太快为项目进展的快慢惊叹,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全球那些已经成熟的地面基站和中高轨卫星,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搞低轨卫星星座呢?

也许这个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就算现在喜马拉雅山的大本营都能收到信号,可实际上,全球仍有30%的人口无法用上互联网,94%的区域连最基本的网络信号都没有覆盖,那些被称作“信息死角”的地方。

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在遥远的海上,渔船上的船员想和家人打个招呼,却发现信号根本没法找着;在荒凉的沙漠深处,科考队采集到极为重要的数据,却无法顺利传出去;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渴望通过网络学习,却总是遇到连接中断的烦恼。

在这些场景里,地面基站因为地形的限制不好到达,中高轨的卫星距离太远,导致通信延迟太高,根本满足不了实时通信的需要,而低轨卫星正好成了唯一的办法。

它们在离地球300到2000公里的轨道上运转,通信延迟只有20到50毫秒,链路损耗也更低,算得上是专门为消除“信息死角”量身打造的通信利器。

这套中国方案的背后,是由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而公司的掌门人王洋,更是被誉为“航天圈里的屡次创业者”。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航天工程一般都得靠国家的全力帮衬,一家民营公司怎么敢插手这个领域呢?

这事儿就得从王洋的过往说起,他早年在华为待了好多年,技术和管理方面扎实得很,后来又加入了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参与的每一次航天任务都一丝不苟,没出过差错。

正是凭借着这份零失误的积累,他在2014年国家允许民间资本涉足航天产业的关键时刻,果断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成立了中国首家商业航天公司。

最开始的“嘉定一号”卫星,算得上他们的试金石了,不光是中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自己设计制造的物联通信卫星,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把那些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换成了车规级的元器件,硬是开辟出了一条“成本低、可靠性高”的民营航天路径。

2018年,王洋一见如故,与心怀太空志的李书福一拍即合,时空道宇正式成立,目标很直白,就是专注于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的研发和建设。

你得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曾经推出过“铱星计划”,想靠77颗低轨卫星搞全球通信,结果最后因为成本太高,商业回报又难以覆盖投入,实在没办法,只能宣告失败。

要说时空道宇能搞成,主要靠准准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好时机、好条件和人脉。

从天时这个角度看,现如今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而6G通信的市场需求也一直保持火热,这为低轨卫星星座的发展打下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从地理位置来看,依托吉利的生态体系,公司有机会把卫星技术和汽车行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应用场景优势。

说到团队成员,超过70%是技术人才,每个人大概都参与过五个以上国家重点卫星型号的研发,这帮技术迷们,真心把卫星从那种高端高价的奢侈品,变成了既能用又实惠的工业产品。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航天工程花钱像流水一样,那时空道宇到底是怎么做到“自己赚钱”的呢?

这就得提到他们最核心的战略智慧,不玩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技术研究,而是一直关注实际的市场需求。别的卫星公司还在为技术参数的优化头疼时,时空道宇已经先一步,把卫星通信技术装到汽车上。

到2023年,全球第一款量产的卫星通信乘用车极氪001FR正式亮相,就算开到那些偏远到没信号的地方,依然能打卫星电话、发消息。

之后,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等品牌的多款车都配备了这项黑科技。杭城亚运会那会儿,2000辆官方用车靠的正是时空道宇的高精度定位和卫星通信技术,保证了出行的安全可靠。

之后的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也都沿用了这套成熟的方案,技术到底啥样,实战中用出的效果才最能说明问题。

成本把控,可说是时空道宇的绝招之一,卫星星座在建造初期的投入至少得百亿人民币,光是发射费用,我国一次火箭发射的开销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的1.5到2倍。

遇到这个难题,时空道宇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把汽车制造里面的批量生产经验用到卫星制造上。比如在浙江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里,他们采用模块化设计和灵活的生产线布局,一年下来能搞出500颗卫星,卫星的生产成本一下子下了大约45%。

在发射的环节,时空道宇还玩出了新花样,采取轨道面级部署的办法,把好几颗卫星一次性送到同一个轨道面,不仅提高了部署的速度,还大大节省了发射的花费。而且,这样的操作也给后续的卫星测控和管理带来了不少方便。

这种覆盖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加上成本控制方面的创新,实际上让时空道宇成为了民营航天领域真正算得上六边形战士的存在。

现如今,时空道宇已经不满足于只专注于国内市场了。从2021年开始推行国际化战略之后,公司已经与马来西亚、阿曼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能源、智慧港口、海洋渔业这些行业,时空道宇不仅提供了卫星商用服务,更难得的是,它不是光输出技术,而是把中国成熟的产业链能力复制到海外,帮当地搭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生态。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卫星业范畴,更像是在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铺路开路。

从中国航天刚开始的时候还一穷二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算是个里程碑,接着又有“嫦娥”奔月、“祝融”落火的探月和火星成就,现在民营企业自主建起了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中国航天从“跟随”到“并列”再到“引领”的发展路径。

时空道宇的经历显示,在未来的“新战场”——太空领域里,中国企业不仅毫不畏惧,还能凭借坚持长远目标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冲破难关,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将来,低轨卫星网络逐渐普及后,那些曾经的“信息盲区”会一点点被填平。这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对“星辰大海”的踏实追求和坚定追逐。这种中国的方案,难道不值得我们充满期待、满腔热忱地去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