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子患癌后疯狂寻访老兵,只为揭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河北女子患癌后疯狂寻访老兵,只为揭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这事儿得从河北献县一个叫王英的女人说起。你要是头回去她家,保准会被她书柜里那些泛黄的老书、旧笔记给镇住。那可不是什么传家宝,而是她花了七年多光景,车轮子压过八万多公里路,从天南地北一个个“淘”回来的。

每一本笔记,每一封信件,都藏着一段关于冀中平原上,一支消失在历史烟尘里的抗日队伍的往事。

王英这人,骨子里就带着点执拗。她老家,是马本斋的故乡。打小,她就是听着“马司令”的故事长大的,耳朵里都快磨出茧子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一个种子,早早埋进了心里,就等着什么时候发芽。

2018年,她拿了个冰心散文奖,算是在写作圈里有了点名堂。可她心里头那个念想,反倒越发清晰了:得给马本斋写点什么,写点不一样的。

说来也巧,一个朋友给她介绍了张汉英。这位张大姐的父亲,正是当年冀中一支队伍的政委张同钰。一见面,张大姐二话不说,捧出了一本父亲珍藏多年的《岁月如磐》。

王英拿到书的时候,手都有点抖。翻开一看,里面全是那支队伍当年粉碎日军“大扫荡”、奔赴延安途中的琐碎细节,很多事儿,正史上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提过。这一下,可算是捅开了个大口子,无数鲜活的故事争着抢着往外冒。

从那天起,王英就跟上了发条似的,一头扎进了那段烽火岁月里。她不再是那个安稳写作的散文家,成了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寻访者”。

她找到的那些老兵,一个个都九十多岁了,记忆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她必须抢,必须争分夺秒地抢。

队伍里的摄影记者魏福凯老先生,在离世前拉着她的手,絮絮叨叨地回忆。他说,马司令那人,根本不像传说里那么不苟言笑。他会跟战士们开玩笑,还会卷起袖子,亲手给大家烙烧饼吃,那烧饼烤得焦黄,香气能飘出老远。

96岁的老兵李凤炎,提起马本斋的坐骑“海里青”,眼睛里还能放出光来。他说马司令上马,从来不用马镫,身子一纵,就稳稳地落在马背上,那叫一个利索。

这些细节,就像一块块拼图,慢慢地,把一个遥远模糊的英雄形象,重新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

可她挖得越深,就越发现,故事的主角,远不止马本斋一个人。

她知道了有个叫张子风的姑娘,才19岁,家里是富裕人家,本可以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可她偏偏剪了长发,换上军装,一头扎进了最危险的战场。

她还听说了14岁的战士丁天真。在高纪庄突围战里,这个半大孩子本来已经冲出了包围圈,可一回头,看见战友倒在火海里,想都没想就转身冲了回去。这一回去,就再也没出来。

这样的故事,堆满了王英的采访笔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段被埋藏的壮烈。她笔下的主角,也从马本斋一个人,渐渐变成了一群人,一个英雄的群像。

说实话,冀中平原那地方,打游击战是真不容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鬼子的铁蹄一来,连个躲的地方都难找。当年的“五一大扫荡”,日军集结重兵,采用“铁壁合围”战术,妄图一举肃清根据地。那段日子,真是“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环境恶劣到了极点。可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硬是靠着地道战、麻雀战,跟敌人死磕到底。王英搜集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浸透着这片土地上的血与火。

走访的烈士多了,王英又发现一个揪心的问题。很多烈士牺牲后,连个名字都没留下,跟家人也彻底断了联系。他们的亲人,找了几十年,盼了几十年,最终只剩下绝望。

王英的寻访,不知不觉间多了一项使命——为烈士寻亲。

22年,有人辗转联系上她,说家里有个亲戚叫肖士相,是冀中抗日队伍的,42年夏天牺牲了,可家里人找了八十年,都不知道他究竟埋在了哪儿。

王英放下手头的稿子,翻遍了自己所有的资料。根据牺牲的时间和地点,她判断,肖士相烈士很可能牺牲在阜城县。她立刻建议家属去阜城县的本斋纪念园核对烈士名录。

没过多久,消息传来,确认了!肖士相烈士的名字,就刻在纪念园的石碑上。那一刻,电话两头的人,都哭了。一场跨越了八十年的寻亲,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些年,她陆陆续续为五位烈士找到了家。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兵,都打心眼儿里疼她,亲切地喊她“咱们支队的好闺女”。

不幸的是,命运似乎总爱跟执着的人开玩笑。2022年10月,王英被确诊为乳腺癌。

化疗的痛苦,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身体虚弱得连走路都晃。可就在化疗的间隙,只要稍微有点力气,她还是会立刻出发,去采访下一位老人。

她自己说:“我这是在跟阎王爷抢人,我慢一步,一段历史可能就永远消失了。”这种“抢救性记录”的紧迫感,比化疗的药物反应还要折磨她。

她开始征集文物,帮正在筹建的河北革命军事馆充实馆藏。老兵们听说后,纷纷把压箱底的宝贝捐了出来。一枚勋章,一张照片,一件旧军装……四十多件文物,上百件达成捐赠意向,每一件背后,都是一个滚烫的故事。

今年2月,在她的努力下,阜城县本斋纪念园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纪念活动。她带着献县本斋中学的50个孩子,给88位烈士献上了鲜花。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王英心里五味杂陈。她说,等身体好一些,还要带孩子们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或许,当一个人真正走进历史的深处,触摸到那些滚烫的灵魂时,个人的病痛和得失,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王英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写作,她是在为一个时代“收尸”,为一群英雄“招魂”。她用自己的奔走告诉我们,那些纪念碑上的名字,从来都不该只是冰冷的刻痕,他们应该被一次又一次地记起,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