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东亚,列强之间的角力愈发激烈。
日本海军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随后将美国视为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假想敌。
1907年12月,美国组建了一支由16艘新式战列舰和数艘辅助舰艇组成的“大白舰队”,进行环球航行。
1908年,这支舰队访问日本,其强大的实力和全球部署能力让日本海军深感震撼。
与此同时,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和“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的服役,也让日本意识到与西方海军强国的差距。
于是,日本海军迅速提出组建“八八舰队”的计划,并向内阁提交了扩充军备的提案。
然而,受财政和国内形势的限制,直到1911年3月,内阁才批准拨款建造4艘无畏舰,即“金刚”级,分别命名为“金刚”、“比叡”、“榛名”和“雾岛”。
当时,英国已率先进入超无畏舰时代,战列巡洋舰凭借强大的火力和高航速,成为海军中的新锐力量。
日本海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决定将“金刚”级作为战列巡洋舰建造。
然而,日本在超无畏舰设计和建造方面经验不足,尤其是大型战列巡洋舰的技术短板明显。
为了引进先进技术,日本决定将首舰“金刚”号交由英国建造,并派遣大量技术人员和海军军官前往英国学习。
1911年1月,“金刚”号在英国维克斯公司开工建造。
日本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
后续三艘舰则在日本国内建造,但依然依赖英国的技术支持。
得益于英日同盟的便利,日本成功引进了超无畏舰的核心技术,为日后自主建造大型主力舰奠定了基础。
“金刚”号的设计参考了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和土耳其“雷沙迪耶”号战列舰,融合了两者的优点。
它装备了8门356毫米45倍径主炮,火力超越“狮”级,成为世界上首艘装备这一口径主炮的超无畏舰。
此外,它还配备了152毫米副炮,用于应对轻型舰只。
舰体采用英式长艏楼船型,动力系统为油煤混烧锅炉搭配蒸汽轮机,最高航速达27.5节,满足了快速穿插和追击的战术需求。
然而,其装甲防护相对薄弱,水线装甲带厚度仅203毫米,甲板装甲厚度57毫米,体现了“重火力、高航速、轻防护”的设计理念。
1913年8月16日,“金刚”号完工,同年11月由日本船员驾驶回国。
这是旧日本帝国海军最后一艘从国外订购的主力舰,日本也因此成为继英国、德国之后第三个装备战列巡洋舰的国家。
后续三舰于1915年5月前全部建成,主要担任舰队前锋鱼雷战队的领舰,必要时编入战列舰队协同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试图租借“金刚”级,但被日本拒绝。
1924年至1931年,“金刚”级进行了第一次改装,重点是增强防御能力,包括加装防雷突出部、改装锅炉、增设舰桥设施和搭载水上飞机。
受装甲增厚影响,最高航速降至26节。
1931年起,“金刚”级被重新分类为战列舰。
其中,“比叡”号因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改装进度最晚,最终被拆去一座主炮塔和部分动力设备,改装成训练舰,并多次担任天皇检阅海军的“御召舰”。
1933年至1936年,“金刚”级进行了第二次改装。
随着国际局势紧张,日本海军急需提升舰只性能。
此次改装重点更新了动力系统,延长舰艉以减少航行阻力,前桅楼改建为塔式舰桥,主炮仰角增大以提升射程和防空火力。
改装后,各舰航速恢复至30节,再度成为高速战列舰,但防御能力仍显不足。
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条约,“比叡”号恢复武备并进行了同等级别的改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金刚”级凭借高航速,多被编入机动舰队,掩护航空母舰。
相比之下,其他日本战列舰因航速偏低或被视为决战王牌,鲜少出战。
因此,“金刚”级成为日本战列舰中出动率最高的舰级,参与了太平洋战争中的大多数重要海战。
1941年11月,“比叡”号和“雾岛”号作为警戒部队,参与了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的行动,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金刚”号和“榛名”号则被派往东南亚,支持入侵舰队作战。
1942年3月,四艘“金刚”级护卫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参与了扫荡印度洋海域英国海军的行动。
同年6月,它们分别编入机动部队与掩护部队,参加了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后,日美双方为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在所罗门群岛展开了一系列海空战,“金刚”级作为航空母舰的护卫支持部队,频繁参战。
1942年11月12日夜,“比叡”号和“雾岛”号出动,准备炮击亨德森机场,却遭到美国海军拦截。
在近战中,“比叡”号受到集中打击,丧失战斗能力和操舵能力,次日白天遭美军空袭,被迫自沉,成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
两天后的14日夜,“雾岛”号再度出击,虽击伤了“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但被“华盛顿”号战列舰精确打击,最终重创沉没。
1944年10月,“金刚”号和“榛名”号参加了莱特湾大海战。
作战失利后,两舰计划返航。
11月21日,“金刚”号在台湾海峡被美国潜艇“海狮”号伏击,鱼雷命中后抢修无效,最终沉没,成为日本海军中唯一被潜艇击沉的战列舰。
“榛名”号顺利返回日本,但因美军封锁缺乏油料,鲜有出战。
1945年7月28日,“榛名”号在吴县军港遭美军飞机轮番攻击,严重受创坐沉港内,1946年2月在盟军司令部命令下解体。
“金刚”级战列巡洋舰是日本海军从仿制到自主建造的里程碑,在日本海军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们以高航速和强火力成为战列巡洋舰的代表,改装为高速战列舰后,全程参与太平洋战争,既展现了战术价值,也暴露了防护短板。
它们的最终结局,不仅见证了战列巡洋舰从鼎盛到衰落的历程,也标志着海战从大舰巨炮向海空一体的历史性转变,更揭示了侵略者注定失败的命运。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