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想象一下,你打开手机刷短视频,一个卡通小人正在生动地讲述《合同法》中那些容易忽略的“坑”,或者一段动画展示了欠薪讨债的法律流程,比起密密麻麻的法条,这样的普法多有吸引力!但现实是,传统普法手段正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一场线下法律讲座,全是几乎空荡的座椅,线上普法文章阅读量也少得可怜。而就在这诸多问题待解之时,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却借助AI技术,找到了一条“破圈”新路。那么,AI赋能的普法到底能带来多少颠覆?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挑战?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第一高潮】
多年来,法律宣传大多依赖传统手段:律师讲课、发放普法传单、撰写解读文章……乍一看,这些形式“专业又严谨”,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却难以匹配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比如,某平台上一篇普法文章,只有不到5000的阅读量;而一场号称面向年轻人的法律讲座,现场却空了大半。而再看看年轻人,他们每天几小时泡在抖音、美团小视频、大众点评这样的平台,动动手指就能消费信息、娱乐身心,显然,他们渴望的是一种更轻松、更便捷的方式来接触法律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法律的严肃性与短视频的娱乐性之间,真的能找到平衡点吗?
【发展过程】
随着时代步伐飞速向前,人工智能(AI)渐渐打破了技术的“象牙塔”,让更多领域获得了“黑科技”的助力。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在今年的AI宣传创新实践中,开辟了“动画普法短视频”这一新战场。比如,他们利用AI制作了一个讲解劳动合同的短视频。输入简单的关键词,AI便在10秒内生成了脚本和角色设定,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整个成片。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内容调整:给青少年的动画版活泼有趣,给职场人的风格正式大气,而给老年人的版本则字体特意加粗,叙述更缓慢。一时间,这些动画普法视频成了小范围里的网红。
与此同时,AI工具矩阵也大显神威。普法文章的初稿,AI一分钟就能生成大半,律师稍加修改即可上线;普法宣传的海报、折页,AI几分钟内提供多种设计方案,原本几天的设计任务,压缩到半小时就能完成。不仅如此,AI还提供实时数据监测,帮助发现哪种视频更受欢迎,哪类内容播放量低,并据此优化后续创作策略。这一切听起来简直就像一场“效率革命”,普通人对法律的接触成本,也因此被大幅降低。
【第一低潮】
但事情真的那么顺利吗?且慢,高效背后隐藏的麻烦才刚刚浮现。有人认为,AI的介入可能会让法律普法失去了原有的严谨性。比如,一些律师提到,AI生成的法律文案中偶尔存在表达偏颇的情况;还有评论指出,法律是有关人命和权利的大事,如果视频里的动画讲解稍有偏差,可能会误导观众。再者,AI擅长“复用”素材,但假如引用了未经授权的作品,会发生侵权纠纷,这与法律人的职业伦理直接冲突。而更令人警觉的是,AI短视频普法固然看似热闹,但法律并非娱乐,它本该严肃,如今在“破圈”的过程中,是否会因为过度追求流量,而丢掉了法律宣传的初心呢?
面对质疑,芙蓉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生陈蓓在会议上提出了“人机协同”的思路,即AI的作用仅仅是辅助,最终的输出内容仍需由专业律师审核把关,确保准确性。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局限:一位律师一天能审核多少内容?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否还夹杂着大量人工重复劳动?或许,AI普法这条路,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第二高潮】
就在这时候,一场数据分析让所有人差点“一声惊雷”。通过仔细监测,不少制作普法短视频的律师发现,最受欢迎的视频并非那些面向专业人士的复杂话题,而是那种浅显易懂、接地气的法律普及内容。比如,一条讲解如何应对欠工资拖欠的短视频仅上线3天,播放量就突破了10万大关,而类似“如何写遗嘱才有效”的科普视频播放也直逼50万。这激发了团队的“灵感爆发”——他们意识到,普法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刷存在感”,而是切实解答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受众更偏好浅层次的普法内容,那么是否意味着AI普法只能围绕简单话题打转,而无力承担更深度、乃至更加复杂的法律教育任务?
与此同时,另一层矛盾也进一步激化。热度越高,法规科普的“三观审核”要求就越高。比如,陈蓓提到,他们的一些动画设计充满创意,但播放一阵后,却受到个别用户投诉,认为画风“过于卡通化”,弱化了事件严肃性。矛盾就这样越来越复杂:如何既吸引流量,又传达法律信息?该坚持原来的普法风格,还是拥抱流量文化?短视频的灵活性和法律的规范性之间,像两块相斥的磁铁,始终难以融合。
【第二低潮】
就在看似取得初步成功的表象下,更多问题悄然涌现。比如,AI生成的海量内容改变了律所内部的运作节奏,以至某些律师发现,他们对AI的依赖越来越强,导致传统写作和手工设计能力的退步。有律师反思,一旦AI工具“失灵”,他们自己能否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更有甚者担忧,假如其他律所同样普及这种模式,普法内容的同质化将愈加严重。
另一方面,AI技术的成本同样是一个现实门槛。目前虽然AI短视频制作相对经济,但一旦涉及大规模推广和算法优化,就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对于中小律所或者法律机构来说,这显然并不是一桩轻松的买卖。此外,各方观点的分歧也愈发显著。有传统主义者批评,这种做法或许营造了一场“喧嚣”,表面上的普法繁荣能否真正转化为法律教育的实际效应?而乐观派则认为,哪怕只是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了解法律,已经算是一个突破。
【写在最后】
从芙蓉律师事务所的实践来看,AI赋能确实颠覆了传统法律宣传的方法,其高效和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但冷静审视,AI普法也并非没有“后遗症”。比如内容准确性如何控制、法律宣传是否会因追求流量而变味、多平台竞争是否会使普法陷入“低质化生产”?或许,AI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但如果完全寄希望于技术,法律的宣传广度是提升了,深度却在拉低。换言之,普法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如何不忘初心,用有限的力量触及更广大的群体。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AI普法究竟是一次“降维打击”的创新,还是对法律严肃性的消解?你觉得,法律是不是也可以像短视频一样“娱乐化”?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